-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是繼續持有股票,還是準備拋售股票?”2010年在美國上市的安博教育、環球雅思、學而思與學大教育等4家中國教育培訓機構,目前都面臨國際投資資本進或退的“周年之癢”。
中國民辦教育培訓機構扎堆上市 未來何方
上述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副總裁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說:“資本的天性就是逐利。國際資本在把中國教育培訓機構‘扶上馬,送一程’之后,每天就逼著要業績。”另一位副總裁則透露,“眼下處于新舊財年交替之際,國外投資者看到中國上市教育培訓機構去年三、四季度‘飄紅’的財務報表之后,最關心的是下一個財年能不能做得更好。”
教育培訓市場既有經濟效益屬性,又有社會效益屬性。上市教育培訓機構要在投資者與孩子兩方面的博弈過程中尋找一個平衡,“十分痛苦”。他們不約而同地這樣形容自己的狀態。
藉赴美上市之名打法律“擦邊球”
2006年新東方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之后,揭開了中國教育培訓機構海外上市的帷幕,并在2010年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即安博教育去年8月5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環球雅思10月8日在納斯達克股市登陸,學而思教育、學大教育又分別于10月20日、11月2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至此,中國教育產業在美國上市公司達11家。
環球雅思北京總校常務副校長王耀寧說,企業之所以選擇在美國上市:首先是美國上市速度快,不需要在政策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與時間;其次是美國股市教育板塊漸成氣候,教育培訓機構上市不管是投資者認知度,還是股票的散股銷售,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第三,美國上市的市盈率對企業有一個更近合理的市場估值。雖然中國香港、日本東京、英國倫敦都是上市備選地,但從金融技術層面考慮,他們都最終選擇了美國納斯達克。
“中國教育培訓機構在美國‘扎堆’上市與新東方立下的標桿作用密不可分。”學而思教育副總裁樊保國認為,國內不少“后來者”都是沿著俞敏洪與新東方開創的軌跡與模式發展前進。
較之熱衷赴海外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中公教育集團則顯得有些另類。該集團總裁李永新透露:“我們計劃2012年在國內創業板或中小企業板上市,目前正與教育部、中國證監會溝通。”
李永新對此給出的理由是,國內上市有利學生、家長與股民的認可,進一步提升教育培訓機構的知名度以及品牌影響力;中國教育培訓機構海外上市的股票往往是投資機構買得多,股民買得少,不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正因為政策門檻高,所以國內上市的市盈率比美國股市高得多;教育培訓機構的市場與客戶都在中國,上市最終的目的是要回歸到教育事業上來,而不是圈一筆錢就撤退。
中國教育培訓機構舍近求遠赴美上市的動因,并非當事者說得那么輕描淡寫。北京市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馬學雷說,海外上市,可以規避與突破一些制約教育培訓市場與民辦教育事業發展的條條框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條規定“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第二十五條又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此外,《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也指出,中外合作辦學屬于公益性事業,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可以合作舉辦各級各類教育機構。
馬學雷說,國家法律許可中外合作舉辦各類教育機構主要指與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與機構合作,而不是與強大的投資資本合作。在海外上市的中國教育培訓機構與“洋資本”結合以后,原旗下控股的各類培訓學校由股權隸屬關系蛻變為協議控制的商業關系。所收取的各類學費也由不用交稅的公益事業收費變成了依法納稅。這兩種模式的轉變,為中國教育培訓機構海外上市的“華麗”轉身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炒煤、炒房游資與國外熱錢直奔教育培訓市場
學大教育2001年還在北大資源賓館做家教的中介服務,2010年卻在美國上市。李永新說,教育培訓機構成功上市,給死氣沉沉的中國民辦教育領域放入了數條“鯰魚”,為將來培養、誕生中國教育知名企業提供了某種可能。以美國哈佛大學為例,1886年創立之初只招到4名學生,今天卻成為全球頂尖大學。這是該校創始人始料不及的。
據德勤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的研究報告,2009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總值達6800億元。2010年這一市場接近萬億元規模。其中中小學課外輔導的市場就達1000億元。李永新說,以中國教育培訓的龍頭企業新東方為例,其40多億美元的市值折合人民幣大約在200多億元,也只占整個市場的2%左右。
自教育培訓機構海外上市以來,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發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變化,尤為顯著的當數投資資本蜂擁而至。李永新說,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的“熱錢”,不光有國外的VC(風險投資),而且有國內的私募基金,還有平安保險,以及浙江民間從煤礦、房市中撤退的各路游資,“投資人要收益,培訓機構要引資。市場內資金非常熱,流動性非常強”。
“投資回報率很高。”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直接了當地說,大家都不投資煤礦了,轉而投向教育培訓機構。
“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李永新說,投資機構不要自恃有錢,就強迫人簽訂“對賭”協議。即投資1億元,占15%股份,確保明年增長率50%。若明年實現不了這個增長目標,投資機構就要占20%股份,增加決策話語權等等。
毫無疑問,現在是一個上市的年代,資本市場某種程度上更關注短期的經濟效益。樊保國說,教育培訓機構要從引入資本過渡到駕馭資本。不過,另一家教育培訓負責人反問:“資本有時候駕馭不了怎么辦?”
因股票耽擱孩子發展的話將是罪人
提及日本“NOVA”,一家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負責人表示:“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NOVA曾是日本最大的語言學校。1981年成立以來,采用巨資投放廣告與快速擴張的策略,占領了該國一半的外語培訓市場,2005年在校生達到48萬人。可在2007年10月26日,NOVA向大阪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日本各地分校當天也全部關門。究其原因,主要是吸引風險投資并上市之后,擴張過快導致管理混亂,最終破產。
海外上市在帶給中國教育培訓機構品牌、資金、管理與人才的同時,也讓中國教育培訓機構人面臨向商人轉型的考驗。比如沒有上市之前,某教育培訓機構擬在山東省濟南市創建一家教學點,只需要租1500平方米的場地,稍加裝飾即可開張招生。現在上市以后,社會公眾對教育培訓機構的硬件設施與服務水平要求更高,僅硬件投入一項就需要四五百萬元,是上市前開辦教學點成本的好幾倍,這直接導致利潤下降。
這是國際投資者非常不樂意看到的。他們就逼迫中國教育培訓機構采取一些純商業的手段來擴大招生,提高贏利能力。比如建設2000平方米的VIP教育培訓中心;開業一元錢報班,導致學生家長通宵排隊;培訓課程低價團購;員工擴招20%,有的教育培訓機構短時間內新增員工達五六千人,這些新生力量立馬被充實到國內二線、三線城市跑馬圈地。
樊保國分析:“這都是上市公司信息官惹得禍。”因為上市教育培訓機構為了給投資者樹立信心,穩定股價,一年中每個季度、每個月的業務預期都由信息官提前披露。如果達不到這些業績,股票將直線下跌。
樊保國坦誠地說,股價確實對教育培訓機構的行為有影響。但一味地注重股價,因為股票耽擱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的話就是罪人,學生、家長會在心里恨你一輩子。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表示,“若按現在的路走,永遠成不了教育家。”他在2011年的中心工作就是,調整好新東方的使命與價值行為,盡可能地讓新東方在正確的理念、價值觀、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指導下運行。(記者李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