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19所中國頂尖高校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一項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劉桔2月25日在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透露,為盡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已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拔尖計劃”),目標鎖定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建立高等學校拔尖學生重點培養體制機制,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劉桔說,將努力使受計劃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并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
一系列意在破解國人渴盼拔尖人才的行動已經邁上征程。劉桔說,拔尖計劃先行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實施,教育部已成立由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專家組,負責審定實施方案、選拔入選學校、指導各校的實施工作。參與高校將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選拔等途徑,遴選有興趣、有發展潛力的學生進入該計劃學習,通過建立試點學院或試點班,創新拔尖學生培養機制。
靠什么孕育“大師”?拔尖人才究竟該如何培養?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又進行著怎樣的創新?在通氣會上,幾所高校的創新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解題思路。
問題:老師照“PPT”宣科,學生靠“背功”過關,“填鴨式”教學、單一化評價,大學教育惡性循環
創新: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提問題,開展針對問題的研究型學習,經受鍥而不舍解決問題的過程磨煉
研究生在學總人數達到19500人的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已成為該校培養創新人才體系中的重點。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高策理介紹說,清華創新性教育是三管齊下:優化研究生、導師、學術團隊三支隊伍;大力建設課堂、科研、課外三大核心培養平臺;牢牢樹立招生、培養、發展三個全周期質量關。
高策理透露,將科研工作與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相結合,清華的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在清華的研究生教育中,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了教學內容,由此增強了課程的前沿性、引導性。同時鼓勵師生開展原創性學術研究以及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目前,清華所有國家實驗室(籌)、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會類研究基地等向全體學生開放,為學生開展創新性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
“拔尖人才必須具有國際視野”,高策理說,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有助于學生增強全球意識,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為此,清華建立了完善的包括聯合培養、雙聯學位、交換生、海外實習、素質拓展、暑期學校、國際會議及合作研究、海外志愿服務等在內的學生國際化培養體系。據對2004級博士生的統計,至畢業離校,他們中的40%多都有出國的經歷,“十二五,我們的目標是博士生在校期間100%都能出國。”高策理說。
問題:重知識教育輕人格教育,重技能教育輕通識教育
創新:探索四個融通——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
從課程改革到教學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2009年,南京大學全面實施“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掀起全方位本科教學革命。
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陳建群說,南京大學強調注重給予學生本科基礎階段全面的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三三制”將傳統專業教育“從一而終”的剛性培養模式變革為菜單式可選擇的自主學習模式。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院系、專業壁壘,南大本科生感受到多重“沖擊”:第一重,進校沒有規定的專業“戶口”,可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專業;第二重,全校所有課程成為每個學生的“囊中之物”,每學年開放課程人次達到12000余次;第三重,低年級起就不斷地和名教授“零距離”接觸;第四重,公共基礎課程根據學生能力不同、專業準入準出標準不同劃分了不同的難易層次;第五重,交叉復合類、就業創業類人才不用再跟隨專業學術類人才一起“陪公子讀書”,大家有了實現個性化成長目標的機會。
問題:學文科的不懂數理化,學理科的不會寫報告,過于強調專業教育和一致性要求,教育土壤和學術土壤不利于杰出人才“冒”出來
創新:融合“拔尖”、“創新”和“人才”內涵,構建促進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
創新=“厚基礎”+“善思維”+“常實踐”,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蔣毅堅說,對學校來說,關鍵是構建促進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包括硬設備和軟設備。
蔣毅堅說,該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理念、氛圍、機制、師資等方面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支撐,比如開辦“工程大師論壇”,請名家傳授工程實踐經驗,安排創新學分促進學生學習探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則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改革實驗示范區,進行深度改革和重點突破,探索新模式。按照小規模、高規格、精英教育的原則,2002年北航成立了高等工程學院,通過“百里挑一”的二次選拔,全部采用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綜合能力和創新教育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法工程師學院則借鑒法國工程教育經驗,將通用工程師國際標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致力于培養面向世界、面向大工程的高端和大師級拔尖創新人才。(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