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供需矛盾讓好政策換來冷回應
公眾的擔心絕非多余,《暫行辦法》規定自發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而就在這30天里,不少幼兒園各顯神通,拿出了應對之策。
打時間差收費漲價成為最普遍的做法。有網友在論壇上訴苦,新政剛出臺不到一周,幼兒園就向家長預收下一學年的興趣班費用;而計劃在下學期給孩子轉園的家長則收到園方“要一次交足三年贊助費”的通知,贊助費也從之前的25000元飆升至30000元。
“如果沒有后續的保障措施,收費禁令要么在執行中走樣,要么把越來越多的民辦園逼上絕路。”北京某民辦幼兒園負責人張女士告訴記者:“很多民辦園都是自負盈虧,只能靠收取建校費、興趣班費用等維持。在當前政府對學前教育補貼不到位的情況下,進行價格規范情有可原,但‘一刀切’只能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倍鴮τ诤芏嗟貐^的公辦園來說,由于大多執行1997年制定的收費標準,收取贊助費也成為園方眼里“迫不得已”的事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暫行辦法》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起到調節作用,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園收費亂象,“入園貴”的收費亂象恰恰是由“入園難”的供需矛盾決定的。儲朝暉介紹,2010年我國3—6歲兒童毛入園率是56.6%,2011年預測數據也在60%左右,“這就意味著還有40%的孩子無法入園”,幼兒園存在著絕對數量上的不足。與此同時,幼兒教育還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發展,公辦園和民辦園、示范園與一般園、發達地區幼兒園與不發達地區幼兒園還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更加劇了供需之間的矛盾。
學前教育奇貨可居,在“僧多粥少”的賣方市場上,“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辦學邏輯也變得“理所應當”起來。正是在這種極端供不應求的局面下,為了追求優質的教育資源,家長也只能“心甘情愿”“爭先恐后”地掏出贊助費。
“對于孩子來說,最‘痛’的不是亂收費,而是沒有幼兒園可以上?!眱Τ瘯熣J為盡管有新政撐腰,但在幼兒園成為稀缺資源的今天,還是沒有家長敢拿著這一紙規定和幼兒園較真兒。
規范學前教育亂象要多管齊下
怎樣讓家長能有底氣地對幼兒園亂收費現象說“不”?不少學者認為,切實發揮政府職能,加大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才是根本之策。
學前教育歷來是我國整體教育發展與投入的“短板”所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介紹,在一些地區,公辦學前教育只占整體學前教育的10%-20%,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只占總體教育經費的1.3%左右,甚至有的地區,50%的幼兒學前教育,是靠不具合格辦學資質的“黑幼兒園”提供的。而加大幼兒園建設力度和師資配置,解決供求矛盾才能確保規范收費的禁令不在執行中走樣。
儲朝暉則認為,在加大幼兒園建設力度的同時,政府還要注重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縮小不同幼兒園之間的差距。有權人的孩子上公立園,有錢人的孩子上私立園,農民工的孩子上黑園的狀況完全實現不了幼兒園讓孩子學會“融合”的教育職能,政府的任務就是要“保證最底層的人民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權利。”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家督學龐麗娟也指出:“政府應該辦普惠性幼兒園,具有一定質量且收費較低,讓老百姓能就近送孩子入園。
去年,國家已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由中央財政安排500億元解決學前教育問題。長遠來看,“入園難,入園貴”的窘境或許能夠通過教育資源的增多而得到緩解。改革可以逐步推進,孩子們卻不應當成為漫長階段的犧牲品。在現階段,實現多條腿走路,公辦園推進建設,民辦園加大扶持,建立適用不同類別幼兒園的成本分攤機制和收費標準,并通過組建能參與學校管理、決策的家長委員會來賦予社會力量監督的權力,或許成為保證限價令“好經不念歪”可行的思路。(通訊員 鄧 暉 記者 劉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