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國考”的一年一度的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又將于本月二十九日舉行,共有一百三十五萬人通過了招錄資格審查,創歷史新高,隨之一起火爆的還有各種“國考”輔導培訓,已經發展為巨大的產業。
四十多名學生十一日在北京聚集一堂,共同交流備戰“國考”經驗。他們都是第三屆“華圖杯”公務員素質大賽中涌現的佼佼者。雖然這完全是一種民間賽事活動,但在短短一個多月吸引中國二十多個省市上萬名選手參加,讓人不能不感慨“國考”的魅力。他們大都抱著試一試、練一練的心態,還有的以培訓機構塑造的“從過線最后一名到面試奇跡般被錄取的個案”鼓舞自己,以期通過類似的培訓獲得更好考試成績。
參賽者獲得的獎品也從百元參考書到上萬元培訓課程不等,引來陣陣驚嘆。除驚嘆獲獎者的出眾能力,更是驚嘆這些課程的天價。以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國考”準備計算,《申論》和《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兩本參考書是必備,大約需要一百元人民幣,如果購買培訓機構較便宜的網絡教程,至少一千元,再加上面試輔導,普通課程需要兩千元,再乘以今年通過的一百三十五萬考生基數,大約產生近四十二億產業規模。這還不包括類似“七天萬元培訓費”這種奇高的少數天價培訓課程。
在百度中輸入“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共找到相關網頁約九十九萬九千篇,絕大多數是各培訓機構的介紹和廣告。巨大的商機對培訓機構的吸引可見一斑。雖然政府機構再三強調沒有指導用書,沒有指定培訓班,但這種市場自發行為產生的“蝴蝶效應”短時間卻難以改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出國熱”催生了雅思、托福、GRE等考試培訓的紅紅火火,出現了“巨無霸”式的教育集團,讓美國人都不得不針對中國學生的考試能力重新設計考試方式;九十年代興起的“考研熱”讓原本教政治、英語等基礎科目的大學老師成為高校里“先富裕起來的一部分人”,形形色色的“考研班”成了學生的“雞肋”,仿佛只有往里扔點錢考試心里才踏實。
如今,才短短十二年,公務員考試已經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發展到現在有系統、有準備的備考流程,其催生的巨大市場恐怕是最初設計這種公開招考方式的管理者所沒料到的。是喜是憂,恐怕還有待時間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