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優秀企業積極參與社會責任競爭的一種主動行為方式。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首次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更可以看做是一次公司治理理念的革命。企業競爭由此將進入包括質量、環境和社會責任的全面責任競爭時代
奉行“只做不說”的中國石油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了,這讓多年關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發展的記者無限感慨。
由于上市等原因,中國石油近年來與媒體和公眾之間的溝通交流較少,以至于有人質疑“高額利潤從何而來”、“社會責任感如何”等問題。像許多被質疑的國有大企業一樣,中國石油盡管能夠正確對待各種社會輿論,但有時也難免覺得委屈,然而輕微辯解的聲音猶如幾滴雨水飄落在海中。
在2007年的春天,中國石油發布了全面反映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報告,無疑想通過此舉大聲告訴公眾:“我們曾經做了什么,我們今后還將做些什么。”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鄭虎表示,中國石油作為國家石油公司,其性質、地位決定了不僅要對投資者負責,更要從根本上對國家、對人民、對消費者負責;不僅要創造財富,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還要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用發展的成果回報股東、員工和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群慧肯定了中國石油的做法:“發布《報告》是中國石油集團企業治理理念的革新,說明其長期以來形成的埋頭于自身發展、忽視公眾影響的經營理念正在發生改變。不只專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而且愿意并敢于面對公眾,重塑大企業社會形象是中國石油邁出的可喜一步。”
與此同時,黃群慧也強調:“當然,如何做好一個善于面對公眾的領軍企業,如何接受公眾的激勵和監督,將是中國石油下一步要考慮的具體工作。”
提高履責透明度
今年2月28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召開2006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新聞發布會。這是中國石油第一次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也是首次獨立發布的非財務年報。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鄭虎表示:“作為國家石油公司,堅持企業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并通過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業務活動對經濟、環境及社會大眾的影響,以最大程度地回報股東、員工和社會,這是對自身發展戰略的一個生動詮釋。”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李潤生介紹說,雖然此次是中國石油第一次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但公司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披露卻已歷經十年。
據悉,早在1996年,中國石油就在財務運營年報中,將有關健康、安全與環境的內容作為報告的重要方面;從1999年開始,在年報中逐漸增加了有關員工和社會公益方面的信息;2005年,中國石油對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理論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后,在財務年報中第一次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進一步加大了信息量。
李潤生坦率地指出,由于公司年報相對側重財務和生產運營方面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同時,在信息披露渠道和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與公眾和媒體對中國石油履行社會責任的透明度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2006年年初,中國石油決定成立由副總經理鄭虎掛帥的《報告》編輯委員會,著手編制2006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報告》從開始編制到出爐,歷時近8個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對《報告》的發布十分重視,不僅專門撰寫了致辭,而且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此前,BP、殼牌、埃克森等國際石油公司早已發布過社會責任報告,當有媒體請鄭虎對中國石油與跨國石油公司的社會責任履責情況分別打分時,鄭虎回答說:“盡管因為國情、企情不同,履責行為有所不同,并且在對履責行為的清晰透明發布上存在差距。但中國石油正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理念和認知水平,并將繼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公眾表明中國石油是一個穩健、負責任的大公司。”
鄭虎誠懇地表示,愿意以此次發布《報告》為契機,切實履行好自身的社會責任,同時歡迎社會各界對公司的履責實踐進行監督。在下一步工作中,中國石油將不斷完善社會責任指標體系,開展2007年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審計聯系,并在適當時間、采取適當方式參與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
注重安全環保公益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油氣需求持續增長,中國石油與社會利益相關群體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是2003年重慶開縣井噴事故和2005年吉林松花江水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中國石油日益成為公眾及媒體關注的焦點。安全和環保工作對于中國石油的重要性,從《報告》中長達18頁的篇幅可見一斑。
作為高危行業之一,石油石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火災、爆炸、群死群傷事故的幾率非常高。面對事故,中國石油并不諱言。
在《報告》開篇的“總經理致辭”中,蔣潔敏坦陳:“2006年公司在安全環保重大隱患治理中取得階段性成果,應急處理能力得到提高,安全環保指標有所改善。但仍有6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和重慶開縣天然氣井漏事故發生,安全環保形勢依然嚴峻。”
鄭虎介紹說,中國石油謹記重大安全環境事故所帶來的慘痛教訓,2006年投入治理資金175億元,治理重特大安全環保隱患2781項,實施水環境污染三級防控項目123項,關停存在隱患的化工裝置41套,不僅未發生重大及以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而且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均好于國家對重點企業的監管要求。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新疆石西油田開發建設工程被評為首批“國家環境友好工程”;遼河油田公司歡喜嶺采油廠獲得“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稱號。
中國石油將創造能源與環境和諧、促進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視為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從戈壁沙漠到大洋彼岸,從赤道邊緣到紅海之濱,都留下了其扶貧幫困、賑災救危、捐學資教、建設和諧社區、支持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足跡。
據統計,“十五”期間,中國石油通過捐贈、贊助、扶貧救災等形式共參與200多項公益事業,捐助資金超過20億元。2005年11月20日,民政部授予中國石油“中華慈善獎”。在海外合作區,中國石油也關注著當地的公益事業。“十五”期間,僅在哈薩克斯坦和蘇丹兩國的公益事業投入就高達6000多萬美元。
普通公眾很難知曉的付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石油“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曾給整整一代人烙下深刻心靈印記;而近年來,中國石油則更多以其國內首屈一指的利潤額而為人熟知。
《報告》顯示,“十五”期間,中國石油累計投資5985億元,相當于同期實現利潤的125.62%。這些投資用于增加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原油加工能力、管道運輸能力和銷售網絡建設,以增強公司保障供應的能力。
持續不斷的傾斜投資換來了勘探開發領域的收獲。2006年,中國石油油氣勘探獲得眾多突破,國內新增石油地質儲量連續第三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石油儲量接替率繼續保持大于1,徹底擺脫了過去寅吃卯糧的尷尬。2006年,中國石油生產原油10663萬噸,天然氣442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0.7%和20.6%,為保障供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石油“十五”期間所賺的利潤全部投入擴大再生產仍有投資缺口,但許多人只看到其每年報出的高利潤,卻很少注意到這些利潤的具體流向,于是給中國石油戴上了許多諸如“暴利”、“壟斷”之類的帽子。
事實上,即便中國石油真有“暴利”之嫌,國家也以征收“特別收益金”的方式進行了宏觀調節。自2006年3月26日開始,政府對石油石化行業開征“特別收益金”。2006年,中國石油僅此一項就向國家上繳了290億元。
2006年,國內的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煉油企業越煉越虧,許多地方煉廠和小煉廠選擇了停產,但視保障供應為第一要務的中國石油沒有跟風停產,而是加大馬力生產,全年的煉油加工負荷率高達97%。在成品油銷售過程中,中國石油通過減少出口、增加進口、調劑流向等措施,有效保證了“三夏”農業用油以及南方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川渝地區大旱期間的穩定供應。
由于國外的成品油價格高于國內,出口成品油會獲取不菲的利潤,但為保證沿海地區的市場供應,中國石油幾乎停止了出口。2006年中國石油成品油出口量同比減少了120萬噸,減幅高達39.9%。在柴油緊缺時,中國石油從國外緊急進口了23萬噸柴油補充國內市場,僅這一筆就虧損了2.35億元。全年算下來,中國石油的煉油企業虧損了317億元,與2005年的虧損額198億元相比,虧損增加119億元。
而中國石油的這些“付出”,普通公眾很難知曉。
企業進入全面責任競爭時代
“現在有人批評國企承擔的社會責任少,對于國有企業來講,這多少有些委屈。”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微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劇錦文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在于歷史的存續和現存的企業體制。
他分析說,國有企業一經創設,事實上既承擔著盈利目標,也承擔著社會穩定等政治目標,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盡管近30年間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改革,但至今仍無法徹底剝離出去。
同時,有關專家也承認,由于主體意識的相對缺失,大型國有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以賦予其壟斷地位的行政職權來限制競爭,從而實現無風險競爭;而在攫取高額利潤時,其又以市場主體自居,從而豁免自己的“社會責任”。
“國資委所屬的近160家企業以及省級國資委所屬的近千家國有企業,現行考核指標中沒有社會責任的內容,僅有反映股東利益的財務指標”。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增彪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現行的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存在缺陷,也是導致央企社會責任感不強的一個原因。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丁寧寧認為,衡量石油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首先要對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量化,建立一個統一、可測量的社會責任履責行業標準,石油公司在這方面缺乏行業性統一行動。
為擺脫我國服裝紡織產品頻繁遭遇來自國外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壓力所形成的尷尬局面,消解現實和潛在的社會風險和貿易壁壘,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制定了我國第一個行業性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因此有關專家建議,石油行業可效仿紡織行業等國內相關行業的做法,建立行業性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有關專家指出,在建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中國石油將會體會到,企業本身是社會責任建設的最終受益者。社會責任理念先進的企業更能夠吸納外部成本更低和更有價值的資源,并且把這些資源與自身資源整合,從而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
同時,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優秀企業積極參與社會責任競爭的一種主動行為方式,中國石油發布《報告》,更可以看做是一次公司治理理念的革命。企業競爭由此將進入包括質量、環境和社會責任的全面責任競爭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