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國“1000大”榜單解讀
現在來看,中國企業做大已經不是問題,但并沒有真正的做強
中國哪家上市公司最會賺錢?誰是最好的投資目標?誰在一年中成長最快?又是誰衰敗最快?
《全球商業經典》和臺灣《商業周刊》幾天前一起發布了一個名為《2006中國1000大》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對包括中國內地、臺灣和香港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進行了一個大排名。
在按照銷售額排名的1000大榜單中,中石油(600028.SH)排名第一,位于前十名中的,除了臺灣的鴻海精密(2317.TW)和香港的和記黃埔(0013.HK),其余全部是來自中國內地的大型國企。
值得注意的是,在另外的獲利能力最高的企業榜單中(按照上市公司稅后凈利率排名),除中銀香港(控股)外,其余都是香港企業,上述國企無一家名列其中。
在按照凈值報酬率、每股稅后盈余、資產報酬率等指標進行的排名中,同樣沒有這些內地巨無霸的身影。
數字背后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的國企已經做大,離真正的做強還有多遠?
核心問題
在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看來,“1000大”榜單提示的一個關鍵內容是,現在來看,中國企業做大已經不是問題,但并沒有真正的做強。
她對此用銀行的例子加以說明。中國內地的銀行,規模和營業額遠遠超過一些香港和臺灣的銀行,但內地銀行目前收益中80%以上來自存貸款利差,在左小蕾看來,這正是銀行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表現。
很顯然,存貸款利差來自利率政策的剛性規定,銀行以此為生,就是缺乏自己真正可以謀利的產品和服務。
實際上,中國一些國企的做大是行政性的,在政府要求或者撮合下,國有企業整合相關資源,形成龐大的生產規模和銷售額。非市場行為下的做大,能否使中國的大型國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升運營效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提及國企重組,左小蕾認為現在的重組,目的并不是解決效益低下,而是主要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當鋼鐵、石油等產業形成國企的相對壟斷之后,就不存在盲目擴張、產能過剩等問題,但這使產業本身也失去有效競爭的機會,對于受到政策保護的國企來說,并不意味著競爭力增加。
現在北京科技大學經管學院任教授的趙曉對此提出,國企的效益問題有更深層的體制原因,依靠壟斷資源來增加利潤,只是對“社會福利的轉移”,而國企的主管部門國資委,只監控企業的經濟目標,確保國資保值增值。
在這種監管模式下,國企的一些參與市場競爭的行為得不到表彰和鼓勵。比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市場化競爭,就曾因為三方“一把手”換崗而偃旗息鼓。
緩慢前進
令這些經濟學家擔心的是,隨著金融、石油石化等領域的進一步開放,這些國內巨頭們,將面臨非常嚴峻的競爭。
“外資銀行以優質的金融服務和全球資產管理的能力,有可能把高端客戶50%吸引到外面去,這就很危險了。”左小蕾說,在她看來,“二八現象”在銀行業同樣存在,只占20%的高端客戶,可能為銀行提供了80%的存款。
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所幸的是,中國內地的國企,如今已經開始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比如通過策略合作伙伴引進先進技術來提升競爭力。
美國銀行在投資建設銀行以后,曾經派出50人的團隊進駐建行,助其進行技改和信息系統升級等。左小蕾透露,建行的那次引進外援,主要是在技術層面的推動和改進。跟建行一樣,工行也曾進入境外合作者,幫助他們提升管理系統。
“但國內銀行的機制建立起來后,還不能像國外的一些銀行那樣,整個系統像一個人那樣緊密配合、協調運作。”左小蕾說,國內銀行的情況是,總部建立了一個機制的架構,但各地的分行、支行,辦事處,還沒有辦法根據這套機制協調運轉。一個例子是,中行進行重組的時候,整理了22噸重的材料,建立了一套風險控制機制等等,但與此同時,其在東北地區還是發生了著名的哈爾濱河松街支行巨資詐騙案,嫌疑人高山現在仍然在逃。
“我看好銀行改革的前景,但這些問題不解決,目標就實現不了。”
保護不是辦法
在“1000大”榜單上,賠錢最多和衰退最多的企業,都以臺灣企業居多。俞國定介紹,這其中有不少是過去曾經受過保護的產業,比如金融業等。“本來是限制的,后來大家都可以開銀行了,每一家都開得亂七八糟的,很多臺灣金融業賠錢賠得一塌糊涂。”俞國定說,目前在臺灣發展比較好的企業,是像鴻海、宏碁、廣達這樣,從來沒有受到過政府的保護和政策的優惠,只身到全世界搶市場的公司。
在他看來,對兩岸三地的企業來說,競爭力都是下一個階段最重要的核心。
趙曉呼吁政府允許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到一些壟斷領域,直接形成對國企的競爭壓力。在他看來,隨著國企的“做大”和境外投資者加速進入,民營資本實際上在很多重要領域,如資源、能源、網絡、銀行、金融、證券、保險等,呈現“退出”的態勢,這其實并不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競爭機制。
“市場化來了之后,我們能不能獨立的生存,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之下,我們有沒有提供全球規格的競爭力,有沒有提供國際規格的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生產能力和制造能力?每一件事情用國際規格來考量的時候,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俞國定在闡述榜單價值時候的一番話,正與中國國企的境況暗合。(王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