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體制松動一線 中石化續增地方煉廠原油指標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02 日 |
|
國內兩大石油公司滿負荷運轉尚且供不應求,地方煉油廠(以下簡稱“地煉”或“地方煉廠”)卻苦于原油指標不足而產能大量閑置,這樣的情形終于使得壟斷體制開始出現松動——在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的調度下,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石化”)每月都將增調一定數量的原油分給地方煉廠代為加工。經過多年的博弈,地方煉廠數年未漲的原油指標首次獲得持續性增加。
再續“蜜月”
“原油對于地方煉廠來說,是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東營正和集團供應部李部長告訴記者,目前山東地煉正迎來新一輪大面積虧損。由于燃料油進口價格高、加工成本大,虧損已使得企業部分設備停產。所幸中石化第二季度每月將增加3萬噸的原油供給,以解燃眉之急。
據4月8日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初步估算山東地煉加工進口直餾燃料油理論虧損在200-300元/噸。近期地煉的生產積極性極低,常減壓裝置平均開工率降至近年最低水平。山東汽柴油產量大幅縮水,油荒之憂日近。
中石化山東分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第二季度中石化將調撥55萬噸原油交予山東地方煉廠代為加工。4月份從新疆調撥的原油已經運抵,未來中石化還將從中原油田、勝利油田陸續調撥原油救急山東。
事實上,在2007年11月,中石化曾急調50萬噸原油交與地煉加工,雙方在維系了短暫的“蜜月”后合作隨即中止。
而此次中石化與地方煉廠的代加工合作卻將持續進行。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中石化首批原油供給了4家地方煉廠。未來還將根據市場需求陸續增加煉廠數量。由于國際油價走高、國內油價倒掛導致近期來市場形勢日益嚴峻,代加工業務將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下去。
長久以來,原油短缺使山東每個地方煉廠掙扎在生死線上。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地方煉廠不能自行進口原油,山東地方煉廠原油分配指標由中石化代管,成品油交由中石化回購。但自從2000年,國家確定了15家地方煉廠每年168.84萬噸的原油配置指標后,多年來一直沒有變動。同時,中石化自身的原油計劃卻在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
如今山東地方煉廠的產能已高達4500萬噸。產能與原油間巨大的差額令他們只好一面進口燃料油替代,一面同國家有關部門以及中石化博弈。
在2007年的油荒中,山東地方煉廠曾聯合全國同行集體上書,要求打破壟斷、申請獨立進口原油等資格。“一直以來,我國成品油供給主要依靠壟斷體制而忽視地方煉廠的作用,導致全國地煉第一大省的原油指標竟然8年未能增長。如今,油荒危機頻發使得壟斷體制出現松動,此前雙方短暫的合作也證明,在油價倒掛的現實下,供給渠道的多元化是化解油荒的最佳途徑。”中國加油站網首席分析師李昱如是說。
油荒下的博弈
2007年11月中石化與地煉短暫的“蜜月期”結束后,2008年1月份地方煉廠曾主動與兩大石油集團溝通,希望增加原油指標緩解企業虧損,但卻遭到了拒絕。
一位地煉人士向記者透露,之所以石油巨頭兩個月后態度有著如此大的變化,一是因為供給不足,油荒危機日益逼近(4月中旬廣東柴油已全線告急)。國家發改委曾在2007年底油荒過后要求兩大石油公司,可將代加工業務作為長期戰略。而更為重要的是,4月1日起國家開始實施的補貼政策使得中石化有了更好的利益訴求。
自2008年4月1日起,政府部門對兩大石油公司原油進口稅實施先征收17%的增值稅,再返征收額75%的補貼措施。這使得進口原油要比中石化國內生產的原油每噸便宜700元。
這位地煉人士認為,中石化使用進口原油降低成本,把國內成本相對較高的原油交給地煉加工,利益上更為合算是推動中石化與地煉合作的關鍵因素。
此次原油代加工將以每噸93號汽油6700元、柴油6600元的價格回購。昌邑石化的副總經理宋增廷表示,與去年合作尚有一定利潤相比,按照此次的回購價格,企業的利潤僅能支付人員工資,維持企業運營。但這也比目前地煉加工燃料油虧損強得多。
但也有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從近期國家給與兩大石油集團一系列優惠政策推測,由于國家先前駁回兩大集團調價的申請,同時在“奧運年”穩定的大目標下,又需要依靠兩大集團來保證市場供應,所以兩大集團在與國家政策博弈中地位提高,致使山東地煉此次代加工談判、議價能力明顯下降。
中國加油站網首席分析師李昱指出,在政府與兩大石油集團的博弈中,國家可以考慮充分利用地煉的產能,作為制衡兩大集團的砝碼。如果此次國家適當提高回購價格、保證企業利潤,將使得地煉代加工的積極性大大增加。如將第二季度350萬噸的成品油進口量都通過代加工完成,或許國家就不必對此做出大量進口補貼了。畢竟,目前地煉三分之二的產能仍處于閑置狀態。 |
來源: 經濟觀察報 |
|
相關文章: |
|
圖片新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