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清水河縣天旱地貧,災害頻發,過去當地農牧民主要靠天吃飯。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眼下正改變著這一切。
“只要種好管好樹苗,每年每畝地就能領160元補貼款,樹以后也歸我,太好了。”在清水河縣北堡鎮碓九坪村,退耕5.6畝的農民陳
增亮談起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頭頭是道。
正如陳增亮所說,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民眾參與度最高的國家生態建設重點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在改善生態的同時,已成為當前中國最有力的富農舉措之一。
清水河縣委副書記呂霸告訴記者,至2006年末,這個縣共完成退耕86.6萬畝,覆蓋71%的農牧戶。去年,清水河縣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當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也已增至3783元,比工程實施前翻了一番還多。據國家林業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退耕還林工程自1999年啟動以來,至2006年末,全國已安排退耕還林項目3.64億畝,項目遍布內蒙古、陜西等25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279個旗、縣單位,已有3252.8萬農牧戶從中獲益。
僅內蒙古自治區,至去年底即已完成退耕還林面積約3560萬畝,累計有600多萬農牧民領取國家補貼。據內蒙古林業部門測算,正常年景下,每畝退耕還林地的補貼、飼草養殖增收額度在210元以上。
農牧民的抗災能力也大為增強。近年來,內蒙古很多旗、縣發生旱災、霜凍,莊稼大面積絕收、減產,及時發放的退耕還林補貼款幫很多災民度過了難關。此外,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還使農牧區大量的勞動力從田間解放出來,使他們得以進城務工,拓展和豐富了農牧民的家庭收入來源。
楊玉明是內蒙古準格爾旗老山溝村村民,過去一家三口耕種著21畝旱地,一年到頭也落不下幾個錢。2001年以來,他家陸續退耕還林16畝,閑下來的楊玉明和兒子每年進城打工,每年收入近萬元。不過,根據國家規定,退耕還林補貼期限為8年。目前,首批退耕還林項目的補償期限已到,但很多地方營造的生態林、經濟林仍未進入效益回收期,不少地區甚至待五六年甚至十幾年后才能見效益,對此不少農牧民有些憂慮。
“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了解到了這些問題,眼下已開始研究和制訂后續政策,以充分保障退耕還林戶的利益,幫助農牧民穩步增收!”內蒙古發改委主任梁鐵城說。(記者 任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