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7月13日電(記者汪林義 姜帆)只要能把太湖治理好,“哪怕GDP下降15%”,這是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近日在無錫召開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上所表達的決心。“這是我們向大自然還賬。”他說。
太湖是中國東部重要的淡水湖泊,周邊地區被稱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極和發動機”,這里的人民在中國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然而5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藍藻危機”卻讓太湖邊無錫市80%居民的飲用水源遭到污染,城市供水陷于癱瘓,無錫人“開著寶馬喝臟水”。
“無錫藍藻暴發的原因,有天災更有人禍。”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表示。藍藻暴發的背后,是環太湖區域高速前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嚴重污染。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太湖流域飲用水源地有32%的水體水質不能達到飲用水要求,局部地方甚至全部劣于四類水體。
更為嚴峻的是,太湖污染不是特例。2006年,中國七大水系五類和劣五類水質占26%,國家重點監控的9大湖泊中整體水質為五類和劣五類水質的就達7個。
太湖藍藻危機暴發后,中國政府已經開始著手對太湖的自然環境“還賬”。在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上,李源潮表示,盡管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發展轉型,都必定要付出代價,還是要以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整治太湖污染。一些成為污染源的工廠必須關閉,一些高污染的產業必須淘汰,一些富營養化的養殖必須壓縮。
江蘇省計劃今后太湖地區各市縣要從新增財力中劃出10%到20%專用于治理太湖水污染,每年將投入近100億元,計劃用5到10年時間基本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此外,還提出要對太湖地區的化工、醫藥、冶金、印染、造紙、電鍍等行業全面開展專項整治,在2008年年底前依法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業。
普通中國人也做好了自然環境“還賬”的準備。在江蘇省吳江市,50多歲的漁民張玉根對記者說:“這湖是該治了,我堅決擁護。”盡管他的家就是太湖岸邊的一條漁船,治理太湖就意味著他賴以為生的圍網養殖面積大幅度壓縮。
太湖治污,不僅要治工業污染,還要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根據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研究成果,在太湖的外部污染總量中,農村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目前已占到50%左右。另外,太湖治理還將影響到成千上萬以太湖為生的養殖戶的利益。如何補償他們的利益,保障社會的穩定,也將是對中國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