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垃圾分類舉步維艱 十年努力仍“原地踏步”

2011年02月11日10:4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垃圾分類 原地踏步 垃圾問題 垃圾回收 垃圾分類收集 垃圾無害化 垃圾發電廠 垃圾填埋 垃圾進行 分類垃圾箱

一袋難登大雅之堂的垃圾,攪動著城市的神經。

來自上海的消息,該市將倡導生活垃圾“干濕分離”——之前實行的“垃圾四分法”簡化為按照“廚余果皮”(濕)、“其他垃圾”(干)進行分類投放。

消息引人關注的背后,是城市中日益堆集的生活垃圾處理難題。

2000年,原建設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名單,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和桂林成為首批試點的8個城市。

10年時間,盡管各城市一直在探索,但不可否認的是,垃圾分類問題一直在“原地踏步”。

垃圾分類舉步維艱

對于生活垃圾的分類,上海此前實行的是“四分法”,即按“玻璃”、“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分類投放。

這種對垃圾分類處理的作法,來自于人們對垃圾的重新認識。

垃圾,被稱為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一個保守估計的數字,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

“分類收集不僅可以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境帶來的污染、節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更可以使寶貴的自然資源得到重復利用。”王維平,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程師,是國內知名的“垃圾問題”專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原建設部也在2000年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名單。

“但不幸的是,目前幾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都是‘宣傳意義’大于‘實際效果’。”一位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學者指出,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喊著要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列中,另一方面但卻鮮有城市真正見到實效。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類工作大都舉步維艱,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

以北京為例。北京是最早提出“垃圾分類”概念的城市之一。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區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間組織“地球村”的幫助下,開始垃圾分類。

然而,10多年過去了,垃圾分類處理卻令人尷尬地一再成為北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熱門話題:剛剛結束的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市統計局副局長王紅在一份提案中透露,逾六成被訪者不能做到垃圾分類。

北京市法制辦日前針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網上征集民意,提出對市民垃圾不分類最高罰款200元。

一時間,針對垃圾不分類該不該罰款,成了媒體熱議的話題。

前期分類不到位

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也好到不到那里。

上海市有關部門表示,之所以將先前的“四分法”簡化成“干濕兩分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前的分類效果不明顯,市民在處理垃圾時無所適從。

調查顯示,2010年上海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居住區內,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的分類收集量僅占生活垃圾總量的3.5%。

“如何分類都搞不明白,分類工作怎么能真正落到實處呢?”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副主任委員張載養因此十分感慨。

同樣作為原建設部選定的垃圾分類收集的8個試點城市之一,深圳早在2000年4月就制定了《深圳市城市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實施方案》,按照此方案,深圳市2005年至2010年的城市垃圾分類率將達60%至90%,垃圾回收率2010年達到30%。

但據當地媒體報道,10年過去了,知道此規劃的市民寥寥無幾,甚至環衛工人對此也很茫然,電子垃圾以及部分包裝垃圾和建筑垃圾目前主要是由外來流動人員收集并隨意堆放,造成二次、三次污染,其他垃圾要么送往垃圾發電廠,要么堆填、掩埋。

而在廣州,2009年4月當地環衛部門甚至表示,因為分類垃圾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新的規劃方案出臺前,比單桶垃圾箱貴50%的分類垃圾箱暫時不再投放。當地的垃圾箱一度又重回無分類的“單桶時代”。

對此,有專家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各種生活垃圾也就越來越多,但是居民的垃圾分類習慣并沒有隨之養成。

后期處理“大鍋燴”

不過,在更多人看來,垃圾分類工作進行艱難,固然有市民的觀念問題,但最大的阻力卻并不在此。

孫明國是北京一小區的居民,每天早上,他都會響應社區的號召,把家里的垃圾進行分類后,分別投放到小區內分別寫有“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字樣兒的兩個垃圾桶中。

但有一天,孫先生不經意間發現,每天早上運垃圾的工人,卻將兩個桶中的垃圾全倒進了一輛垃圾車中。孫先生十分不解:“我在家里把垃圾分好類,工人裝車時卻把它們又混在一起,這跟不分類有什么區別呢?”

對此,北京市有關部門表示,要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就要在居民分類投放之后,調派不同的車輛運輸。但現實情況是,北京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還做不到垃圾的分類運輸。

實際上,國內絕大多城市都既沒有建設餐廚垃圾、農貿市場垃圾、廢舊電池處理的專項設備,也沒有建立大型分揀中心。因此,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即使被居民進行了一次分類,但最終還是被混合運走,根本達不到預期效果。

“前期分類不到位,后期處理‘大鍋燴’,這是目前很多城市垃圾分類處理的現實情況。”“垃圾問題”專家王維平說,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分類垃圾回收系統,是導致許多城市推廣垃圾分類回收多年卻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所以,盡管很多城市有了垃圾分類箱,卻也只是方便了街頭揀垃圾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分類。”

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這是被國內媒體最常引用的一組數字,目前中國1/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困局。另有數據指出,現在中國除縣城之外的600多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1/4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地。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以北京城市建設中的建筑垃圾為例,目前北京處理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是簡易填埋,全市目前有21個大坑,可簡易填埋4337萬噸建筑垃圾。最令人擔憂的是,即便每年建筑垃圾產量不再增加,三四年后,這21個大坑就將填滿,建筑垃圾將無處可埋。

“實際上,對城市而言,少建填埋場,唯一的出路就是減少垃圾。”專家表示,不妨借鑒國際上一些垃圾處理先進國家的經驗:當年日本也經歷過垃圾圍城之痛,后來他們實施了系統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在垃圾后期處理環節投入巨額資金,并進行技術創新,順利帶動了前期分類。而隨著垃圾回收產業鏈逐步成熟,短短幾年時間,日本垃圾產量就猛降了一半。

盡管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面臨著重重困難,但相關專家也一再指出,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肯定會成為今后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的大趨勢,這也是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發展中的垃圾處理問題,需要從政府角度整體加以考慮。垃圾分類處理,不僅需要全民參與,更需要政府出臺政策引導。”

“按照北京十二五規劃要求,通過垃圾源頭分類,2015年將實現全市原生垃圾(未分類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區達到99%、郊區達到95%。”王維平說,“垃圾分類是個漸進的過程,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的漫長努力,但永遠不做,城市堆積如山的垃圾狀況就永遠改善不了。”本報記者 趙曉展

(責任編輯:蔣琪)

[ 留言 0 條 我要留言 ]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