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人民網烏海9月7日電 烏海市位于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3大沙漠交匯處,干旱少雨,風蝕嚴重,生態脆弱。天然林資源少,地表植被稀疏,類型簡單。到1976年,烏海植被平均蓋度僅為25%,森林覆蓋率不到0.3%。經過30多年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如今的烏海,熱鬧中彰顯出都市的美麗。在城區,座座高樓與蒼翠的松柏、怒放的鮮花、如茵的草地交相輝映;在郊區,到處是飄香的瓜果、蕩漾的綠波。昔日的荒漠,已經被星羅棋布的葡萄園、縱橫交錯的通道林、大片大片的梭梭林、檸條林所代替。此時此刻,一個充滿希望、充滿遐想的綠色之洲躍入人們眼簾。
荒漠變綠洲,驚嘆之余,人們更被烏海市委、市政府敢為人先的那份膽識與氣魄所折服!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5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市初期的0.3%躍升到了17.49%,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7平方公里。
面對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烏海市歷屆領導者以及開拓者,年復一年,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與風沙災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尤其是“十一五”以來,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用于林業生態建設的投資達15億元以上,參加義務植樹148萬人次,植樹570萬株,完成造林41.25萬畝。
用大手筆、大動作來形容這一時期的林業生態建設毫不夸張,而從這一時期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中,更讓人們看到了烏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那份堅定的信心。
2008年,烏海市政府重新調整了市綠化委員會組成人員,市長侯鳳岐任綠化委員會主任,副市長康文勝任副主任,三個區和各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
2009年6月,我市明確提出以建設生態綠洲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為目標,以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為載體,加快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將林業生態建設和城市園林綠化納入城鄉一體化建設,統籌管理。
2009年12月,烏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烏海市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有關部門據此評審確認了首批18家市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集中連片發展葡萄、梭梭及林木種苗、花卉等規模化種植的企業或大戶給于資金補貼和政策扶持,進一步推動生態建設向縱深發展。
隨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相繼在烏海啟動;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京藏高速公路兩側、海勃灣區東山、烏達區西山和海南區環城綠化等一批地方林業重點工程也先后開工,一場浩浩蕩蕩的全民綠化工程拉開了帷幕。在荒原中架電鋪路,在戈壁中修渠引水,從機關干部到企業職工,從白發蒼蒼的老者到在校讀書的中小學生,千軍萬馬揮鍬上陣。在風沙彌漫的荒漠中,到處是漫卷的紅旗,滿野是奮戰的人群。一排排幼槐新楊,一片片灌木叢林,在千百年來的荒原之上茁壯生長,烏海處處呈現生機盎然的景象。
城建部門在重點開展園林建設的同時,采取增加公園綠地、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等有力措施,使我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4.46%。
共青團、婦聯、部隊等社會團體營造了形式各異的“青年林”、“巾幗林”和“民兵林”。2005年啟動建設的東山青少年生態園,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當年施工、當年綠化,沉睡千年的荒山禿嶺變成樹木蔥籠、鳥語花香、景色宜人的青少年生態教育基地。
從2007年西山綠化工作開始,烏達區各行政、企事業單位及駐區單位的干部職工和廣大人民群眾主動上山義務植樹,最終建成了這處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
企業造林更是烏海近年來林業生態建設的一個亮點。防風固沙、綠化廠區、美化環境,已經成為許多企業提升形象的必然選擇。
海勃灣區海北生態區采取企業承包、限期綠化的方式,建成了城區北部綠色生態屏障。
海勃灣電廠投資600萬元,在廠區、職工住宅區依山就勢,建成一座松柏槐柳、原生植被相結合,果桃李梅、奇花異草相配置的生態游園。
原烏達礦務局銀星公司在被稱為黑風口的礦區,營造梭梭林1萬畝,徹底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環境。
神話中的愚公率子孫移山感動了上帝。現實中的烏海,帶領50萬兒女戰勝了黃沙。
曾經到過烏海的外地人,舊地重游,無不驚異這里發生的巨大變化。
長期生活在這里的烏海人,撫今追昔,無不感嘆美好環境的來之不易。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的領導來了,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的領導來了,他們身臨其境,無不感言:“烏海創造了沙漠中建綠洲的奇跡!”(孟榮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