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國“十一五”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解振華在《今日中國》發表署名文章總結中國取得的顯著成效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解振華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堅定不移的政策取向,中國將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能源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尚未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任務,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達到4700美元,按照聯合國標準,還有上億貧困人口,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挑戰。盡管如此,中國仍堅持統籌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采取了一系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與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約束性指標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任務,中國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結構“低碳化”、“綠色化”;大力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實行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制度,完善節能法規、標準和標識制度,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強化經濟激勵政策,支持發展節能服務產業,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加快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建立健全法規和經濟政策,加大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能源;努力增加森林碳匯。
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國完成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節能目標,201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累計下降19.1%,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億噸以上。“十一五”期間,中國以能源消費年均增長6.6%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0.59。“十一五”累計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2億噸、煉鋼產能6969萬噸、水泥產能3.3億噸,通過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7200萬千瓦;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2.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加快發展,2010年水電總裝機規模由2005年的1.1億千瓦增加到2億千瓦,核電裝機達到1082萬千瓦,在建規模達到3097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由130萬千瓦增加到40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由不到10萬千瓦增加到60萬千瓦;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36%。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務實行動、做出的積極貢獻。
(編輯:《今日中國》唐書彪 李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