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監測數據顯示,冬季以來,同屬北半球的北美氣溫持續偏高,大部地區較常年同期偏高1~4℃;1月,北美平均氣溫-2.6℃,較常年同期(-5.2℃)偏高2.6℃,為近65年來的第2高值,較2006年偏高1.7℃,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連日出現反常高溫,長灘機場氣溫超過30℃,打破了最近40年的紀錄。
“或許我們已經進入了又一個可能持續20-30年的冷期,但這樣的冷期也是在近百年全球變暖總體趨勢上的冷波動期,處于冷期間的冬季可能不會像上世紀80年代后的連續暖冬那樣,甚至可能出現超過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寒冷天氣,但目前看來這也是變暖趨勢中的冷階段,而不是真正的冰期。”張培群認為。
事實上,早在2009-2010年冬季歐洲和中國出現極端冷事件時,丁一匯院士就分析稱,未來世界是否會進入“小冰河期”很難定論。氣候變化是很復雜的科學問題,影響氣候變化的因子非常多,忽略任何一個因子,都可能影響預測的準確性。從人類活動、自然外強迫、氣候系統內部變化這三類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分析來看,按照平均60年的周期算,以1998為界,預計未來十幾年氣候仍然繼續變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風險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災害影響可能會越來越大。本世紀以來的“冷插曲”正反映了這一特點。這個波動究竟會持續多長時間,則是氣候研究的一個挑戰,仍需要綜合考慮,分析自然的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多重影響作用。
諸多科學家曾根據太陽活動周期預測21世紀20-30年代世界將進入相對冷的時期,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王紹武認為,“這種預測是有可能的。但是,是不是現在就會進入寒冷時期,對未來的氣候預測,還沒有較好的、各方都能接受的模式。目前各界只是開始重視討論這個問題。至于世界究竟何時進入寒冷期、寒冷期會持續多長時間、寒冷期強度有多強等問題,還需要嚴格地研究,才能給出比較確切的預測結果。”
名詞解釋北極濤動
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約北緯45度)與北極地區氣壓形勢差別的變化。它是一個代表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的重要氣候指數,可分為正位相和負位相。北極通常受低氣壓系統支配,而高氣壓系統則位于中緯度地區。當北極濤動處于正位相時,這些系統的氣壓差較正常強,限制了極區冷空氣向南擴展;當北極濤動處于負位相時,這些系統的氣壓差較正常弱,冷空氣較易向南侵襲。
從21世紀初開始,北極濤動正位相逐步減弱,開始向負位相發展,也就意味著,“南高北低”逐漸轉為“南低北高”,北極極地中心逐漸被高氣壓控制,之前一直限制在極地范圍的冷空氣就被排擠南下,導致寒流出現,從而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氣溫。普遍的觀點認為,2009年-2012年,全球大范圍寒潮天氣的出現,北極濤動負異常是主要原因。
小冰河期
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后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150年間,結束于20世紀初期。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除了氣溫下降外,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較溫,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谷物價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頻繁出現饑荒與瘟疫。因為死亡率上升,致使全球人口增長率在這段時間減緩。
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主流的說法是地球軌道變化、太陽活動偏弱以及大規模火山爆發等。
大氣環流
指地球表面上大規模的空氣流動,以及(與較小規模的海洋環流一起[1])重新分配熱量和水汽的途徑。
大氣環流主要表現為,全球尺度的東西風帶、三圈環流(哈得萊環流、費雷爾環流和極地環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風帶中的大型擾動等。大氣環流既是地-氣系統進行熱量、水分、角動量等物理量交換以及能量交換的重要機制,也是這些物理量的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勻分布是大氣環流的原動力。
大氣環流構成了全球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征和大范圍天氣形勢的主導因子,也是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 -郭起豪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