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發展
海洋既提供資源又提供通道,海洋經濟已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10%
在人口膨脹、陸地資源短缺等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海洋開發和利用。我國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多年來經濟迅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對資源能源的需求持續攀升,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日漸增強。據測算,按照目前水產品在食品消費中的比例計算,到2030年,我國將需要增加1000萬噸至2000萬噸相關產品供給。國家海洋局政策與法規司司長王殿昌說,“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去年以來,我國相繼批準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以及舟山群島新區等規劃,新一輪海洋開發熱潮正在興起。
沿海各省份也相繼提出未來5年海洋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今年4月,廣東省出臺的《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海洋經濟年均增長率要達到13%,到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達1.5萬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0%。浙江、江蘇、海南等省也出臺了海洋專項規劃,加快了向海洋“要資源、要空間、要效益”的步伐,借此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經濟增長動力。
海洋不僅提供資源還提供通道。王殿昌認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特點,已形成大進大出的基本經濟格局,其中海洋的運輸通道作用功不可沒。
據統計,“十一五”時期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實現翻番,2011年達4.5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約10%。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
壓力
陸源排污、盲目大型圍填海和過度捕撈等,將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然而,開發活動日益頻繁導致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6月5日,環境保護部公布的《2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4大海區中,南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渤海和東海近岸海域水質差;9個重要海灣中,膠州灣和遼東灣水質差,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1)》則稱,陸源排污和盲目大型圍填海、過度捕撈等,是造成我國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環境風險增加的直接原因。
據環保部公布的消息,在陸源排污方面,去年監測的432個日排污水量大于100噸的直排海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綜合排污口,污水排放總量為47.4億噸。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表示,海洋污染的80%來自陸地,管不住陸地污染排放,海洋環境的未來堪憂。
許多專家認為,盲目進行圍海造地是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的另一主因?!吨袊Q蟀l展報告(2011)》稱,沿海港口發展和臨港工業基本上都是靠圍填海形成,“在短期利益驅動下,形成對岸線盲目搶占、低值利用的局面”。據統計,全國圍海造地面積正以年均36.4%的增速擴大,沿海近岸開發呈現過度狀態。國家海洋局海域和海島管理司副司長阿東指出,填海造地作為一種徹底改變海域屬性的活動,若論證不充分、管理不嚴格,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海水動力減弱、納潮量減少,泥沙逐漸淤積在海岸附近,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與此同時,重化工業的沿海布局對海洋生態環境也造成威脅。重化工業分散布局,也與國際上普遍實行的重化工集中布局、集中整治原則相悖。
治理
國家層面制度規劃的出臺、鼓勵技術創新,有利于將海洋開發與治理保護有機結合
為了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今年3月,國務院出臺《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提出了“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總要求。
專家認為,《區劃》是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同時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安排,已從規劃、管理、技術、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予以明確要求。
《區劃》規定,實行陸源污染物排??偭靠刂?,確定了4大海區及29個重點海域的主要功能和開發保護方向,明確了各類功能區的海水水質、海洋沉積物、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同時,《區劃》還提出了保留區面積和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等控制指標,為海洋可持續發展儲備戰略資源。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表示,《區劃》的出臺,將海洋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有機結合在一起,既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海洋資源的需求,又實現了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此外,科技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通過技術創新,加快傳統海洋產業升級,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壯大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對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海洋局信息中心海洋經濟部主任王曉惠建議,大力發展環境治理技術、生態修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有利于提高海洋環境治理的能力,用綠色科技為藍色經濟護航。本報記者劉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