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表3 2000、2005、2007-2010各省市區ECI標準差
年份 |
2000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標準差 |
42.49447 |
47.54439 |
46.27043 |
46.54038 |
49.36752 |
47.20953 |
圖5 2000、2005、2007-2010年各省市區ECI差異變動
重點省市區生態文明指數變化簡析
怎樣的發展方式才能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又盡可能降低對資源環境的沖擊?理想的區域發展模式是在人均GDP提高的同時,生態足跡呈現負增長,或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據此,我們把2007~2010年人均GDP的相對增長率和生態足跡的相對增長率分別作為兩軸,做散點圖(圖6),通過考察2007~2010年各省市區經濟發展與生態足跡變動,以0刻度線和全國平均水平線為分界線,可以將圖劃分為6個區域,顯然,區域1和區域2是符合理想發展模式的,不過這兩大區域僅有山西、北京和上海三個省市。而區域3和區域4的省區屬于經濟發展與全國基本同步,而生態足跡變動也基本在增加,這里聚集了大多數的省區。而處于區域5的省市區,盡管經濟發展處于全國前列,但是其經濟發展對于資源和環境的沖擊巨大,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區域6的山東和新疆,經濟發展速度慢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同時生態足跡卻在大幅增加中,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比起2009年的情況,山東滑落到了這個區域,這與2010年山東的生態文明排名降低了5個位次比較吻合。為什么各省市區的生態文明指數存在差異和變動?為什么不同省市區會落到不同的發展區域?以下重點選擇10個省市區做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