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新聞周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風險控制?
湯搏:首先,我們如何定義安全?生活中處處有風險,比如交通事故、醫療事故、食品中毒、謀殺、火災等,所有的這些事情構成了人在社會上的總風險。去年我們進行核安全檢查的時候,中國地震局有一個專家說,人類要學會與風險共存。我再把這個觀點發展一下,就是人類必須與風險共存。這是個世界觀問題。從科學的角度講,不可能消除風險,只能控制風險,把它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對于安全,我給過一個定義,它是利益和代價之間的平衡。就是它帶給人的意義足夠大,同時帶給你的代價可承受。對于核電來說,也是這個問題:它帶給我們的利益有多大,代價能不能承受。
中國新聞周刊:那它帶給我們的利益有多大,代價又有多大呢?
湯搏:核電對于中國來說,是發展中必然的一個選擇。中國要發展,能源消耗不斷增加,而如何滿足這種需求,無非有幾種選擇:火電、水電和可再生能源。你知道中國去年煤炭的總的消耗量是多少?已經超過了30億噸了。它還帶來了運輸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安全問題也不少;水電的蘊藏能力有限;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又不能在短時期內作為骨干。那中國巨大的能源需求靠什么?核電是不多的選擇之一。
有大量的科學數據表明,在能源領域中,核電的風險應該是最低,或者是最低的之一。所以,從利益與風險比較的角度看,核電應該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中國新聞周刊:但公眾似乎傾向于認為,核電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行業。另外,美國在1979年三里島核事故后,也有30多年沒有發展核電。
湯搏:安全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我剛才說的是客觀因素,是由數據支撐的。但核安全還有主觀因素,即人的社會心理因素。比如說有很多數據表明航空運輸比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安全程度更高,但很多人還是怕坐飛機,卻不怕坐火車。這是人們的一個心理特點:人們對一次性造成重大傷害的事情,印象特別深,而對于短時后果并不嚴重,但累積效果很大的事件,不太去關注。而核電恰恰屬于前者。當然,核電也有一旦出現重大事故可能產生長遠影響等復雜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美國三里島事故后30多年沒有發展核電,主要跟它的需求有關。美國從來沒有對核電有剛性需求,上世紀50年代發展核電的目的,主要是從防止核擴散等政治角度考慮。另外,從1974、1975年開始,核電在美國已經沒有競爭力了。它放棄核電,主要還是從經濟方面考慮。
中國新聞周刊:那在核安全這個問題上,是對公眾的教育重要呢,還是技術的提高重要?
湯搏:這兩者都很重要。核能界不斷提高安全水平是安全文化的要求。而公眾需要接受的一個觀念是:無論技術怎樣升級,都不可能做到絕對安全。并且,無止境地提高核電的安全系數,對提高整個社會的安全水平未必能起到關鍵作用。因為根據木桶理論,整個社會的安全水平,不取決于最長的一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木板。而核電可能是這個社會最長的一塊木板之一。
中國新聞周刊:大部分人關注核電,并不是說要廢除核電,而是關注它的發展速度。這需要技術和管理的支撐。在安全的技術方面,中國現在處于什么水平?
湯搏:前幾年,中國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標準,制定了一個文件,不是法規,而是法規下面的一個導則,其中規定:運行核電廠每堆年的堆芯融化概率和放射性大規模釋放的概率,應該低于10的負四次方和負五次方;新建核電站要低于10的負五次方和負六次方。
但這兩個值不是放在法規里,也就是說,不是簡單地拿這兩個值衡量,它只是個指導值。我們給核電廠發放許可證,也不完全依賴它,還需要審查大量的具體設計等方面,我們叫“確定論安全要求”。從全世界范圍看,沒有國家把這兩個值放在法規里,都放在技術性文件里,或者政策性文件里。
中國新聞周刊:還有一個管理的問題。從技術這塊來說,有時候我們覺得10的負五次方和負六次方已經很安全了,但是這個東西畢竟還需要人來操作。也有人把這個問題和核電的發展速度聯系起來。
湯搏:現在對這個問題爭論得比較厲害。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需要很嚴肅地論證。比如說我們核電現在究竟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現在的培養速度是什么樣?我們現在設備制造能力怎么樣?我的安裝能力怎么樣?管理水平怎么樣?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你站在外面,沒有做認真細致的調查評估工作,說一句“大躍進”就能解決的。我本人沒有做過調查,所以對核電發展速度也沒有發言權。★
(本刊記者 韓永 實習生馬愛利對本文 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