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多,洞庭湖上水天茫茫。何大明和他的8個同伴仍在洞庭湖上巡邏,小船引擎“突突突”的響聲打破了洞庭湖的寂靜。
“我們一天也沒歇,春節期間每天傍晚開始巡邏,會持續到深夜。”何大明告訴記者,江豚非常敏感,一旦“江豚保護水域”出現江豚傷亡,受到驚嚇的它們會立刻四散逃開,游向未知的“危險水域”。
洞庭湖江豚為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目前約1500頭,數量少于“國寶”大熊貓。江豚有著憨態可掬的外形,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
受環境惡化等外界因素影響,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以每年5%至10%的速度減少,非正常死亡數遠遠高于中國其他瀕危野生動物。專家預測,如果江豚的生存現狀依舊,在未來15年內將像他的姐妹“長江女神”白鰭豚一樣消失。
何大明嘴里的“江豚保護水域”是他們通過三年時間建立起來的約4平方公里范圍的江豚集中棲息地。這塊棲息地并非官方指定,也沒有圍墻和標志,完全依靠江豚保護者們夜以繼日的巡邏隔絕外界危險。江豚極有靈性,慢慢地感覺到此地是危機四伏的洞庭湖中難得的“避難所”,開始三五成群遷徙而來。
何大明、李勁松、陳金才、陳漢波、劉波、彭朝輝等9個漢子原本都是世代相傳的打魚人。2003年,何大明在打魚時遇到了一對江豚母子,因水位降低,它們被困在蘆葦蕩受傷了。看到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江豬子”處境如此悲慘,何大明心如刀絞,他照料了這對母子四個月,直至康復。
“我們使用電打魚等絕種式捕魚方法打撈過江豚,甚至吃過江豚。”漁民們懊悔地承認,最開始去保護江豚是一種自發的救贖。
上世紀80年代,洞庭湖魚類有120多種。近年來,無序采砂破壞了湖灘、江岸,破壞了魚類的產卵場,大噸位的船舶航行、停泊擠占了魚類洄游的通道,方興未艾的全流域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導致魚類棲息地破壞和喪失,洞庭湖漁業資源持續減少。這其中,以江豚的難覓蹤影為最刺眼的標志。一些漁民意識到,飲鴆止渴的捕獵方式已難以持續。
“江豚處于長江生態系統營養關系的頂端,是長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標志。”中科院豚類研究專家王丁表示:“可以說,江豚就是洞庭湖的漁業資源,江豚的前途就是漁民的未來。”
2011年,9個漁民花了近30萬買了巡邏船,加上自家漁船改成的小型巡邏船,江豚保護隊成立了。對江豚日日夜夜的悉心保護照料,使他們獲得了“江豚奶爸”的美譽。
一個個數字是他們無形的勛章。僅2012年,他們開展阻止非法捕撈專項行動163次,清除“迷魂陣”網片16000余米,清繳掛鉤10000余米,拆除非法網圍6000余米,拿獲電力捕魚54起……
“民間力量的工作大大減緩了江豚滅絕的步伐。”王丁表示,這位長期研究豚類的專家原本對江豚的生存狀況極其憂慮,但民間的草根力量給了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