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訪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
新近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濕地總面積在10年內減少了339 .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其中337.62萬公頃為自然濕地。
濕地的減少,對中國意味著什么?保護濕地,我們該付諸怎樣的行動?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
記者:目前濕地保護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馬廣仁:濕地保護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法可依,我們現在確實需要一部法律。現在破壞濕地,我們只能從輿論上譴責、從道德上譴責,并沒有制度上的約束。
第二問題就是保護的同時,如何進行合理地利用。第三個就是更好地建立起保護體系。濕地保護的科技支撐,目前還不是很到位。
記者:中國目前有19個省級的濕地保護法規,但是國家層面沒有出臺明確的法律法規。您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馬廣仁:從2003年我們就著手進行濕地立法的調研,11年來,我們通過調研、通過協調,應該說在很多問題上逐步趨于一致。我們專門成立了有16個部門參加的國家濕地公約履約委員會。出臺國家濕地保護條例,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各個方面達成一致,才能夠順利出臺。我想通過我們的努力,國家層面的濕地保護條例有望在一兩年之內出臺。
記者:我國在濕地保護和利用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馬廣仁: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試圖在農業發展中求解濕地保護之道。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
我們國家目前的利用,大約有四個方面,一是水資源的利用,比如建設發電站、大壩、水庫等。第二就是單一要素的利用,如魚、蝦、蟹。第三就是種植業、養殖業的利用。第四就是生態旅游的利用。
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我們一直在做,但在可持續利用方面做得不夠好。
記者:在“十一五”期間,國務院批準的生態濕地工程的項目投資額大概是90億元,但是實際的資金到位率,可能也就達到38%。在“十二五”期間,計劃在這方面的投入是多少?
馬廣仁:90億里中央投入是42億元,地方配套48億元。應該在“十一五”期間投入的42億元實際沒有投到位。到了“十二五”,我們就把“十一五”遺留下來的自動轉移到了“十二五”。
“十二五”國家規劃是129億元,其中中央的是55億元分了兩塊,一塊是作為項目,就是發改委項目投資大約是40億元,財政投資是15億元。我們搞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其實用的錢就是財政的錢,按照55億元算,按照發改委的40億元算,大約每年應該投到8億元,但目前也沒有完全投到。
發改委表示,既然有規劃,要盡可能投到位。根據我們國家目前的財政情況,應該說能夠投到位。
記者:去年6月,國家林業局正式向社會宣布,到2020年濕地不得少于8億畝。一些地方已陸續進行濕地補償機制的試點,據您了解效果如何?
馬廣仁:效果很好。如江蘇的蘇州,廣東等都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我覺得大體上是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濕地保護以后,限制了一些開發利用,使得當地社會的經濟受到一定影響,應該給予補償。第二個是通過保護以后,周邊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受到損失,也應該給予補償。
2014年,從國家層面要進行生態補償的試點。(記者 張海鵬 孫秀明 張敬堯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