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主要任務
全面開展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以推進村莊衛生凈化、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環境綠化、房屋美化為目標,改善村容村貌和農民人居環境,為鄉村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農家樂等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推進農村產業形態優化升級。
(一)實施“生態人居建設”行動。按照“規劃科學布局美”的要求,推進中心村培育、特色村莊建設和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建設美麗鄉村,構建舒適的農村生態人居體系。
1.推進農村人口集聚。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大力培育建設中心村,依托現狀條件較好、人口規模較大、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集鎮和中心村,集約建設新農村中心居民點,引導農村人口集中居住。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全面整治農村閑置住宅、廢棄住宅、私搭亂建住宅。實施“農村建設規范管理”工程,推廣使用農民喜愛的農村住宅建筑設計方案,開展農村危房改造,結合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整村推進建設一批美麗鄉村。
2.推進生態家園建設。大力開展“綠化寶島”行動,努力實現綠化、美化、凈化、硬化、亮化“五化”目標。村鎮規劃布局合理,村容村貌整潔,植樹栽花種草,村莊生活污染整治,著力推動農村水、電、路、氣、房、網和優美環境“七到農家”工程,完成電改,改水改廁,鼓勵使用沼氣,架設路燈,推進通訊網、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生態環境。
3.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實施“農村道路通暢”、“村村通”工程,深入推進農村聯網公路、農民飲水安全、農村電氣化等工程建設,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等化。到2015年,具備建路條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均達到100%行政村客運通達率達到80%以上,城鄉客運一體化率達到55%以上。村內道路全面硬化,通達至所有規劃保留的農民居住點。統籌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健全農村文化、體育、衛生、培訓、托老、通訊等公共服務。
(二)實施“生態環境提升行動”。按照“村容整潔環境美”的要求,突出重點、連線成片、健全機制,切實抓好全省現有的1萬多個文明生態村的改路、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莊綠化等項目建設,提升建設水平,構建優美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
1.完善農村環保設施。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工程擴面提升,按照“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建設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等環保設施項目。到2020年,全省農村開展垃圾分類工作,農村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全域覆蓋,每個鄉鎮建有1個以上垃圾中轉或處置設施,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0%以上,衛生戶廁農戶達到總農戶數的90%以上,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明顯提高。
2.推進農村環境“連線成片”綜合整治。按照“多村統一規劃、聯合整治,城鄉聯動、區域一體化建設”的要求,總結推廣海口市美蘭區“鶴舞九湖”、瓊山區“九龍戲水”、文昌市白鷺湖片區、定安縣“百里百村”、澄邁縣打造 “福(山)橋(頭)帶”、“永(發)美(亭)帶”和“老城羅美(含沙吉村)帶”三條“美麗鄉村”帶、瓊海市龍壽洋、博鰲和萬泉河兩岸3個片區的農業公園建設等做法,以“連點成帶,全面推進”的思路,結合文明生態村建設,編制農村區域性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成片連村推進沿路、沿河、沿線、沿景區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提高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聚集效應。
3.開展村莊綠化美化。村內結合庭院經濟打造花園村莊,形成森林(風水林)、農田(村外)、花果園(村內)的田園風光格局。以道路、水體兩旁和村綜合樓等公共服務場所以及農戶房前屋后作為村莊綠化的重點區域,按照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實用實效的原則開展好村莊綠化。每個自然村新植苗木在500株以上,苗木成活率在95%以上、綠化完成后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其中喬木綠化面積占綠化總面積的70%以上,建設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莊。
全省2542個行政村,在村部辦公室、村活動室周邊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綠地。制定保護措施、設置保護標志對古樹名木進行統一管理、分別養護。
4.建立農村衛生長效管護制度。加強村莊衛生保潔、設施維護和綠化養護等工作,落實相應人員、制度、職責、經費,探索建立政府補助、以村集體和群眾為主的籌資機制,確保垃圾、污水等設施正常運行。擴大垃圾分類試點。探索建設村綜合保潔站,拓寬保潔范圍。
(三)實施“生態經濟推進行動”。按照“創業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編制農村現代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海南品牌農業發展,推進產業集聚升級,促進農民創業就業,構建高效的農村生態產業體系。
1.發展鄉村生態農業。編制農村現代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集中,提升農村土地規模效益。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熱帶高效農業區建設,發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經營,推廣種養結合等新型農作制度,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培育和發展品牌農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森林食品生產。開展“陽光工程”、“雨露計劃”,開展農民產業技能培訓,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
2.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以建設美麗鄉村為主題,著力實現鄉村旅游景區化,推廣瓊海市12個風情小鎮建設經驗,把每個鄉鎮打造成獨具特色魅力的旅游集散地,把每個產業園區、文明生態村打造成旅游景點,把農戶作為一個文化小品來改造。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鄉村旅游,打造特色濃郁的休閑農業旅游景區景觀集群,建設農家樂休閑等項目,推動文明生態村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實施“農家樂加快發展與規范提升”工程,強化“農家樂”污染整治,“農家樂”集中村實行村域統一處理生活污水,推廣油煙凈化處理等設備,促進“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四)實施“生態文化培育行動”。按照“鄉風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農民群眾生態文明素養、形成農村生態文明新風尚為目標,加強生態文明知識普及教育,積極引導村民追求科學、健康、文明、低碳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增強村民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構建和諧的農村生態文化體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建立省、市(縣)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編制農村特色文化村落保護規劃,制定保護政策,加強傳統村落保護,推廣鄉村特色民居建設。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的基礎上,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培育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別要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黎苗文化、華僑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為弘揚農村生態文化的重要基地。
2.開展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把提高農民群眾生態文明素養作為重要創建內容。有效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努力實現每個文明生態村擁有一間宣傳文化室及相配套的文體活動設施。開辟生態文明櫥窗等生態文化陣地,運用村級文化教育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知識宣傳、培訓活動,形成農村生態文明新風尚。
3.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積極推行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和民主選舉法制化、民主決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規范化、民主監督制度化為內容的農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機制,合理調節農村利益關系,有序引導農民合理訴求,有效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