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記重拳治霾:信息公開、干部考核、項目審批、生態補償、責任追究
將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作為區域發展的約束性要求,是山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
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劃定了生態紅線,形成了山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剛性機制。
逐年改善是硬任務,原地踏步不行。圍繞建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的剛性機制,山東省打出了“五記重拳”,即信息公開、干部考核、項目審批、生態補償、責任追究。
“今年第二季度,省級財政共計發放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資金1500萬元。12市因環境空氣質量同比改善獲得補償資金,5市因環境空氣質量同比惡化繳納補償資金413.5萬元。”謝鋒告訴記者。
按照《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今年上半年,省級財政共計發放生態補償資金8529萬元,其中,聊城市獲得的補償資金最多,為1210萬元。
山東省要求,各市要將生態補償資金統籌用于轄區內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揚塵治理及空氣監測站建設運營等項目。
為強化信息公開,山東省每月10日左右,在媒體上公布全省17城市上個月PM10、PM2.5、SO2、NO2主要指標濃度,以及“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的絕對排名和同比改善幅度排名。
今年4月,山東省委組織部下發了《關于印發〈2014年度17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工作實施細則〉的通知》,首次將PM2.5濃度現狀及改善率納入科學發展綜合考核體系,所占分值為40分。
根據規定,對大氣污染繼續反彈的區域,暫停審批其涉氣新建項目。
四兩撥千斤: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排放標準
借鑒流域治污成功經驗,山東省參照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思路,發布實施了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區域性大氣排放標準。
山東省提出,利用8年時間分4個時段,逐步實現由行業標準向區域性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過渡,實現污染物排放標準與環境質量標準的銜接。
同時,考慮區域綜合標準第一、二、三時段行業排放差異,山東省結合實際,制修訂火電、鋼鐵、建材、鍋爐、工業爐窯5項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逐步取消高污染行業排污特權。
6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已于去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一系列嚴于國家標準限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在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企業既有壓力,更有動力。
執行新標準的鋼鐵、火電、焦化、燃煤鍋爐、工業爐窯企業已按照最嚴格的排放限值進行除塵和脫硝改造。華能山東黃臺發電廠、白楊河電廠、華電章丘電廠、國電石橫電廠對部分機組實施超低排放工程試點,相關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
截至7月14日,現役火電機組按新標準新增脫硝裝機容量2979萬千瓦,完成除塵提標改造532萬千瓦;其他行業提標改造治污工程也在積極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