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華北綠肺”“塞外明珠”之稱的河北承德,是京津冀重要水源地。
“承德的好山好水來之不易。”市委書記鄭雪碧介紹,為京津涵水源和阻沙源的承德,多年來秉持“把風沙擋在承德,把凈水送給京津”的決心和情懷,加快推進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風沙源治理等工作,著力打造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
京津冀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水問題已成為制約該區域發展的瓶頸。作為京津冀重要水源地的承德是如何做好“水文章”的?對此,記者深入承德城鄉“品水”。
水資源:打造“華北水塔”
穿行承德廣袤大地,一路青山碧水。正是由于承德不計代價地加強生態建設,才確保了京津冀的“一池清水”。據統計,該市對潮河流域7.1萬畝稻田實行“稻改旱”,年節水3550萬立方米,節水量相當于3個半西湖。
承德地處“四河之源(灤河、潮河、遼河、大凌河)、兩庫(潘家口水庫、密云水庫)上游、兩沙區(內蒙古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前沿”。2000年以來,承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強力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灤河、潮河流域水土流失5750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6.7%,項目區林草覆蓋率從平均35%提高到75%,壩上沙化面積比八十年代減少36.8%,涵養水源能力比建國初期提高20倍,已成為“華北最優、全國一流”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
“為京津冀涵養水源,既是中央對承德的要求,也是承德人民的理性抉擇。”鄭雪碧介紹,全市已建起水庫101座、塘壩325座,蓄水工程總庫容4.1億立方米。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7.6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北京市供水4.73億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5.4億立方米。
2013年,該市實行“河長”制,縣(區)委書記、縣(區)長作為本縣河流的“河長”,凡是流經所屬縣區的水,從保護、監測到治理、排放全程負責,出現污染問題由“河長”負總責。今年,該市又實施“千湖工程”,匡算總投資522億元,力爭通過5年到10年的努力,新建水庫105座、塘壩416座,使全市水面面積從834平方公里達到1279平方公里,總庫容達到22.8億立方米,水資源控制率從3%提高到60.6%,為京津再增加6億立方米以上應急戰備水源。
水產業:做大“富民水利”
要涵養好水源,就必須取締污染企業、限制用水工業、發展涉水產業,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讓群眾分享到更多的“生態紅利”。據承德市市長趙風樓介紹,“十一五”以來,承德先后取締污染企業1410家,有2380多個項目因不符合標準被拒絕。同時,加快實施生態防護林建設、污染源治理等10個方面的256個工程項目,總投資296.3億元。
伴隨著各種機械的轟鳴,記者走進豐寧抽水蓄能電站施工現場,電站籌建處處長乜淑珍說:“這個抽水蓄能電站是2013年5月開工建設的,是我市運用生態規律創新發展涉水產業的又一杰作。電站建成后總裝機容量360萬千瓦,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
記者了解到,承德水能資源蘊藏量72.98萬千瓦,可開發量54.17萬千瓦,現有水電站28座,總裝機20.75萬千瓦。今后,還將建設84座水電站,新增總裝機容量12.7萬千瓦,實際開發利用率從38.3%提高到61.9%。
在城市發展中,該市還不斷加強水利工程及涉水景點工程建設,做好水庫、濕地、城市水系、自然河湖等水利風景區建設,促進涉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水文化:構建“北方水城”
在承德市規劃館內的巨大沙盤上,講解員指著玻璃踏板下的城市規劃模型說:“這一小片是老城區,在2008年,開始實施城市發展新戰略,實施了‘南擴、西進、北延、中疏’工程,把穿過市區的武烈河、灤河作為發展軸和景觀軸,沿河規劃一系列新城區。一個因皇家避暑山莊而興起、長期圍繞山莊發展的城市,實現了從300年‘山莊歲月’向武烈河、灤河‘兩河時代’的歷史性跨越。”
如今,由武烈河、灤河串起的新區老城,以水相連、融為一體,一個南洋北古、相得益彰,獨具山水園林特色的北方水城呈現在世人面前,城區面積由原來的81.3平方公里擴大到10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達708萬平方米,市區人均水面面積近30平方米。
“水,孕育了奇妙的水文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慶祥說,“研究水文化,挖掘水文化,營造水文化,弘揚水文化,給人們提供環境優美宜人的休閑娛樂場所,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還能給人以知識、思考、教育和啟迪。這不僅是承德水文化的理念,也是當今社會的共識。”
“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該市大力實施濱水新城、居民區水景打造、河道水景觀建設等重點水景觀創建工程,按照“有山有水、真山真水、顯山露水、美山擴水”的建設思路,將生態建設與歷史文化融為一體,構建獨具特色的大避暑山莊生態體系,建成橡膠壩73道,形成水面1092萬平方米。如今漫步承德,映入眼簾的是“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城市美景。? (本報記者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梁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