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濤
2013年以來,以PM10和PM2.5為特征的大氣污染現象備受社會關注。今年霧霾問題依舊嚴重。霧霾天氣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而且危害了人體健康,治理霧霾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此,筆者結合國外經驗及國內實際,就霧霾治理提出如下建議。
應加快治理進程,但不宜急于求成。為了緩解并最終解決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污染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2013年9月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提出用5年時間,實現全國空氣質量的總體改善;力爭再用5年或更長的時間,達到全國空氣質量的明顯改善。行動計劃提出的治理時間表,明確了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對于推動解決霧霾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面對霧霾圍城問題,為了確保人體健康和出行安全,近期各地紛紛出臺應對措施,治理進程明顯加快。但需要注意的是,霧霾的成因極其復雜,只有準確掌握其形成機理、來源、遷移規律等,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因此,應穩步推進霧霾治理工作,在扎實的研究基礎之上提出應對方案,切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免事倍功半。
關注區域差異,切忌盲目跟風。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取得成效。治理霧霾的前提是查明原因。相關研究表明,霧霾主要源于揚塵、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餐飲等。除了上述因素外,霧霾的產生還與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類型等相關。由于各地的能源結構及自然環境千差萬別,雖然霧霾的成因基本類似,但各種因素所占比例卻差異較大。以北京和武漢為例,在北京本地的霧霾構成中,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揚塵為四大主要來源,分別占31.1%、22.4%、18.1%和14.3%,餐飲、汽車修理、畜禽養殖、建筑涂裝等其他排放約占14.1%。而在武漢本地的霧霾構成中,揚塵、工業生產、機動車和燃煤分別占25%、24%、20%、16%。地方政府在治理霧霾時,應重視區域差異,切忌盲目借鑒國外及相關地區經驗,應立足當地實際,這樣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
加強跨區域合作,摒棄孤軍奮戰。當前我國以細微顆粒物為特征的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大氣污染物具有跨區域傳輸的特性,傳統環境管理模式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僅依靠單個行政區域的力量已難以有效應對霧霾問題,急需建立跨區域的聯防聯控機制。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區的試點工作初見成效,值得進一步推廣。在條件成熟時,建議以地理區域而非行政區劃為基礎構建跨行政區的聯防聯控機制。盡管這樣做可能會出現某一行政區的不同組成部分被納入不一樣的聯防聯控區,增加地方政府環境治理難度及成本,但是其優化了環境管理模式,有助于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提高同一個地理區域內應對工作的協調性。
擺脫對外技術依賴,加強自主創新。霧霾主要源于揚塵及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顆粒物。其中,后者的貢獻最大。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所消耗的化石燃料呈指數增長。1978年全國能源的消耗量為57144萬噸標準煤,2013年增加至37.5億噸標準煤,增長5倍多。受制于技術因素,我國化石燃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發達國家的3~4倍,鋼鐵、水泥等工業產品單位能耗仍高出發達國家先進水平20%左右。由于治理技術落后,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氣中,近些年我國的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只有集中力量發展化石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術、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才能有助于減少顆粒物排放,盡快緩解霧霾問題。之前,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我國的綠色發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目前90%以上的先進環保技術還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因此,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更應注重自主創新,提高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