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吉寧眼中的環境污染有多重
——履新環保部部長直面媒體“探底”
本報記者 房琳琳
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履新僅1個月零1周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一出現,就陷入記者長槍短炮的“包圍”中。
與此前清華大學校長相比,他看到的不再是畢業典禮上學生滿溢激情的單純眼神,而是各大媒體記者看到今日PM2.5指數再次“爆表”后,帶著一堆“問號”和期待前來“探底”的復雜目光。
去年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80%未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長三角、珠三角,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大面積霧霾頻繁發生,引起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做校長的時候,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是想學生的事;到了環保部,每天起來第一件事情是看天。如果天藍,不敢懈怠;如果是像今天這樣的天,就會感到不安,要加倍地努力。”陳吉寧不隱晦心跡。
“我到環保部第一天,就讓有關司局給我拿一個單子,去年一年我們做了什么,(我要)看一看。”
“去年各地環保部門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違法犯罪案件2080件,是過去10年總和的兩倍。”提高聲調抬手示意的瞬間,快門聲連成一片,“沒有哪個國家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用這么大的工程和投入治理霧霾,我們是在用硬措施、硬任務來應對硬挑戰”。
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大氣十條”)后,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像向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雖然去年一些指標有了變化——全國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總體上PM2.5平均濃度降低11.1%。三大區域也降低了10%—12%,特別是京津冀地區降低了12.3%,但陳吉寧直言,“要實現大氣污染質量的明顯好轉,不能靠老天。”可能出身學者,他更喜歡用數字說話。
面對記者對“我們現在的環境污染究竟有多嚴重”的不斷追問,出身環保專家的陳吉寧主動提到一個科學名詞“庫爾涅茲曲線”,意思是隨著經濟的增長,污染物排放量增加,過了轉型期階段后,污染物排放會下降。
“我國的峰值相對來說比較高,已經超過歷史上最高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日本,超了2倍到3倍。所以,我們面臨著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環境之間的矛盾”。
土壤重金屬嚴重超標也是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陳吉寧再次主動給出一組數據——最近的一項土地污染狀況調查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但主要是輕微污染和輕度污染,重度污染點位占1.1%。
權威數據確鑿,歷史“欠賬”居多!陳吉寧有直面難題的勇氣,但媒體更關心環保部接下來怎么辦?
以大氣污染為例,他承諾,2015年要做四件事兒:
第一件就是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主要解決兩個問題——把新環保法公布后,老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不適用的部分修改過來,使它們保持一致;把聯防聯控、重點地區燃煤量控制、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等好的經驗、制度、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第二件,要真抓實干、全面實施“大氣十條”;第三件加大科學治霾和系統治霾水平,比如加大“源解析”的力度;第四件是加大信息公開,讓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陽光下。
嚴格的法律制定是前提,但陳吉寧同時強調:“一個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我們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利器’,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要把過去環保執法‘過松、過軟’的狀況徹底改變過來,把守法變成新常態,敢于碰硬,形成高壓態勢。”
同時,他也希望所有的公民“不做旁觀者,改變環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加快實現‘藍天常在’這樣一個夢想”。
“今天的記者會到此結束!”隨著主持人干脆利落的宣告,陳吉寧迅速“突圍”。發布廳熱度散盡,一個黃頭發、白皮膚的外國“菜鳥”拉住一個中國記者,“Who is this man,by the way?”(科技日報北京3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