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碳減排更要增加碳吸收 生態補償機制需“補位”
能源與環境幾乎是一對孿生兄弟。當兩兄弟“步調不一致”時,比如冒出一些高污染能源,就會拖累環境質量;相反,當兩兄弟“和諧相處”時,比如出來一些新能源,就會減輕環境污染甚至有利于環境質量提升。近年來,我國在加強能源與環境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等。
除了政策措施助力,一些公司在能源與環境建設方面的“實踐經驗”,也能帶來助力。在上周舉行的首屆北京能源與環境周上,比亞迪公司、葡萄牙電力集團相關人士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7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多項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新政。
會議提出,我國發展已經到了必須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
無獨有偶。一場與環保相關的重要活動也在同一周“上演”。在近日舉行的首屆北京能源與環境周上,國家發改委國土所所長肖金成表示,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而碳減排的同時,更應注意增加碳吸收,在生態補償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
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
現在,我國發展已經到了必須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肖金成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他認為,要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其中的內容則包含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建筑節能,鼓勵建筑工業化等建設模式;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優化運輸方式;推廣節能與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鼓勵使用高效節能農業生產設備等。
近十多年來,我國能源消費高速增長,自2010年起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第一大國。能源消費由2001年的15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13年的37.6億噸標準煤,年均增加1.9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速高達8%。
目前我國占全球能源消費的比重從本世紀初不足11%增加到22%。2002年至2012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量占世界總增量的58%。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也在同一場合表示,治理霧霾,改善環境要求盡快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實現能源的清潔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也要求我們限制煤炭等高碳能源使用。
他說,在繼續完成工業化,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國能源消費還要有所增加。只有通過能源革命,改變原有高碳能源擴張的發展模式,才能實現社會經濟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強化能源戰略硬約束
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近60%。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我們不可能主要依靠進口油氣等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確保能源供應。
在新的能源供需形勢下,我國能源戰略必須強化生態環境約束。這是研究能源經濟多年的周大地給出的建議。
周大地指出,中國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人均排放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必須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能源革命是能源戰略的重大調整,在新的能源供需形勢下,我國亟須進一步強化節能工作,加快發展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
他建議,能源戰略必須把生態環境約束,包括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作為重要目標和約束紅線。
周大地說,能源供給革命的核心是要推動能源的綠色低碳發展,調整能源結構,不同的能源要有進有退。煤炭產能和火電能力過剩,是調整能源結構的好機會。
他表示,要把加快發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的戰略落到實處。發展水電是國家戰略,需要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核電是安全可靠經濟的非化石能源,也是我國必不可少的綠色低碳能源。
經濟杠桿的作用也需要引入能源戰略的大視野中。肖金成說,前年,我去加拿大考察,他們實施汽油排放稅,我覺得未來中國也應采取這種措施。
他建議,碳排放要與碳吸收結合起來?!爸袊泻芏嗟貐^,發展鋼鐵這些重污染的產業,排放很大。中國中西部一些地區沒有條件搞工業,但有條件種樹。目前的難題是,生態環境保護是沒有收益的,增加碳吸收是賠錢的、花錢的、不賺錢的。”
“要切實實施生態補償,對于發展工業的地區實施征稅,補償給中西部地區,這是一個趨勢?!毙そ鸪烧f。
《《《
節約資源成環保“首策”
國家發改委國土所所長肖金成表示,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而碳減排的同時,更應注意增加碳吸收,在生態補償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他認為,要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