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29日舉辦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副部長黃潤秋、翟青介紹“提升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有關情況,回顧7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萌芽起步到蓬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70年,污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70年來,我國污染防治方式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加大。李干杰介紹,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決向污染宣戰,發布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組數據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火電超低排放改造比例達到80%以上,鋼鐵超低排放改造取得進展;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比從之前的70%左右降到59%;淘汰老舊車、黃標車2400多萬輛;建立健全國家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設立1436個監測點位……
“和很多國家相比,我們這些年的重視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是比較罕見的。”李干杰說,大氣污染防治的形勢依然嚴峻,仍處在“靠天吃飯”的階段。因此,要有打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還要有打持久戰的耐心和恒心,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70年,生態保護穩步推進,不斷筑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
黃潤秋說,我國生態保護的理念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性飛躍,生態治理體系實現了由粗放到嚴密的歷史性轉變,自然生態保護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生態狀況實現了由局部改善到總體改善的歷史性轉折。
他介紹,全國已建立2750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474個,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達到147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5%。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共11029處,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到2020年保護地面積達到17%的目標。
70年來,我國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態保護工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開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不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顯著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質量。
黃潤秋介紹,全國森林覆蓋率已經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約8%提高到目前的22.96%。監測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
70年,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執法督察日益嚴格
70年來,我國堅持依靠法律、依靠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李干杰說,我國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守法程度之好前所未有。
黃潤秋說,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引入了按日連續罰款、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公益訴訟等措施,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新環保法自2015年實施以來,在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方面取得顯著效果。2018年全國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18.6萬件,比2014年的8.3萬件增加了124%;2018年罰款總數達到152.8億元,比2014年的31.7億元增加382%。
翟青表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督察工作從2015年年底試點到2017年,實現了所有省份的全覆蓋,2018年又對20個省份的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今年上半年,對6個省份和2家中央企業進行了新一輪的例行督察。
翟青說,第一輪督察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問題大約15萬個,并且通過督察報告、專項督察等方式,推動各地解決了2100多個比較大的生態環境問題。
他表示,新一輪督察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敢于較真、敢于碰硬,切實解決問題;繼續堅持群眾路線,大力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繼續堅持徹底的信息公開,保障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