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之策
既然流動性過剩是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的產物,改革的目標就應該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多元化;既然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是財富積累形式的過于單一,改革的目標就是資產品種的多樣化。而妨礙金融多樣化發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政府對投資和融資的行政管制。
——從企業的角度看問題,投資和融資是企業的經濟決策,企業擁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上馬什么項目,如何融資,發債券還是發股票,發多少,以什么價格發,什么時候發,都是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自愿市場交易。如果不涉及公共資金,不需要行政審批;如果不涉及公眾投資者,甚至不需要強制性信息披露。現行審批制包括以核準、報備為名而事實上的審批制,剝奪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阻塞了社會投資的渠道。
對此,改革方向應是逐步取消企業投資、發債和發股的審批制,停止對企業投資的干預,增加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供給,分流儲蓄。
——從金融渠道的角度看問題,必須加快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
目前,中國股市和債市行政管制重重;私人股本基金受管理細則制約,遲遲無法進入實際操作;中小型民間信貸機構長期處于試點階段,不能大面積推廣;銀行、券商、基金、保險公司的機構設立、產品、網點乃至人員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審批問題。行政管制過嚴,限制了金融產品的供應。
對此,改革方向應是降低準入門檻,金融全面對內開放,盡快增加金融產品的供給。
股市和債市上的監管應以信息披露和維護市場秩序為主,取消發審委,取消各種形式的審批制。私人股本基金因為是私人對私人,不需要行政部門的管理細則和報批,符合國家法律即可。此外,應立法允許中小型信貸機構存在,并研究組建存款保險公司。
——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一環是政府職能的定位。現在的監管機構越來越像計劃體制下的主管部門,監管者越來越像部門主管。
監管需要嚴格和清晰的定位,為了保證監管機構不越位,有必要吸收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推行監管的職業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監管人員脫離行政序列,成為專業的監管者,領取市場化薪酬。監管改革不到位,解除對金融的行政管制就是一句空話。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上,東亞各國幾乎無一例外經歷了金融危機。相信中國政府、學界、金融界和民間有足夠智慧和勇氣,適時推進金融改革,化解流動性過剩風險,避免重蹈亞洲鄰居的覆轍。■作者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