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膨脹問題可能長期存在,弱化流動性膨脹弊端的基本戰略一是調節國民收入分配,二是改革現有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昨日表示,中國流動性膨脹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僅僅依靠貨幣當局,并繼續沿用現有的政策手段來應對流動性膨脹問題恐怕難以奏效。他同時認為,“流動性膨脹”的提法比“流動性過剩”更為科學。
“流動性膨脹反映了社會資金比較充裕的現實,并能夠揭示社會資金充裕的原因。流動性過剩則不然。”李揚指出。
國內銀行體系中存款的增長,經常項目順差高企導致了輸入型流動性膨脹;其次,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順差(資本凈流入),進一步強化了外匯儲備增長態勢,引發了外生性流動性膨脹;再者,基于IT技術之上的支付清算制度的現代化,提高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從整體上提高金融資產(負債)的流動性;最后,金融市場發展與金融創新的深入,不斷提高資產(負債)的流動性。
對此,李揚得出結論:流動性膨脹問題可能長期存在,僅僅依靠貨幣當局,并繼續沿用現有的政策手段來應對流動性膨脹問題,恐怕難以奏效。
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為例,李揚認為,用提高準備金率來替代發行央票固然有降低調控成本的好處,但央行要對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支付利息,這種制度客觀上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從央行獲取利息的便利,扭曲了存款準備金的功能,弱化了準備金作為對金融機構“課稅”的調控功能。
他同時認為,流動性膨脹不一定是壞現象。“充裕的流動性有助于實現一國經濟保持低通貨膨脹條件下的高速增長。對于中國和亞洲各國而言,流動性充裕,可以使得自己的經濟增長免受美國經濟放緩的拖累;另一方面,充裕的流動性又可能給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帶來不利沖擊,其中,資產價格的快速膨脹可能是我們面臨的主要風險。”
李揚提出,弱化流動性膨脹弊端的基本戰略一是調節國民收入分配,二是改革現有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李揚認為,從本質上說,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是要將原先由貨幣當局獨攬外匯資產的格局改變為由貨幣當局、其他政府機構和廣大企業和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但是他也指出,這種“藏匯于民”的改革戰略一經啟動,必然要面對外匯市場參與者增加、外匯交易量增加、外匯交易工具增多、以及市場主體決策函數多樣化的問題。這種結構的變化,必然會造成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增大,進而會增加貨幣當局調控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的難度。對此,貨幣當局要有充分的準備。⊙本報記者 但有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