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應把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最重要的內容。這一制度基本建立后,將帶來內需的爆炸性突破,有利于社會穩定和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厲以寧是在出席北大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中國養老醫療社會福利體系改革國際研討會時作上述表示的。他說,2006年全年,全國共發放城市低保資金221億元,享受者2241萬人,平均每人986元;發放農村低保資金41.6億元,享受者1509萬人,平均每人276元。這只是一種社會救助,而不能稱之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厲以寧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關系到人的生存權,為了讓每個家庭及其家庭成員都能生存,應把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制的一條底線。同時,改革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戶籍一元化,才能最終實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統籌。
厲以寧坦言,目前還不可能立即實行全國一樣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付標準。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在一個省市,以鄉村居民最低社會保障支付標準作為基礎,城市居民按所住城市不同,在這個基礎上浮動一定的百分比,例如加上房租負擔、副食品支出等。
對于農民工外出務工,如果他們一段時間沒有收入而仍留在城市尋找工作,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如三個月或半年),按所在城市支付最低生活保障費,超過期限,如果仍然沒有工作,按原住鄉村標準支付最低社會保障費。
厲以寧建議,改革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步伐應當加快,否則問題會越積越多,將來更不容易解決。應當抓緊當前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的時機,在改革試驗區先試點,包括深圳等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成都和重慶試驗區等。
厲以寧說,真正的難點不在于戶籍一元化,而在于農民的宅基地、自留地和土地承包權今后如何處理。農村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是走向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實質性改革的一個重要階段;而以宅基地換取城市住宅,把自留地使用權貨幣化,也許是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實質性改革的又一個重要階段。
厲以寧表示,即使財政要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出一大筆錢,但這筆錢很快就會轉化為消費,從而將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并使稅收增加。他說,基本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大大促進社會穩定,為進一步的經濟增長創造條件。“一旦9億農民收入提高,全世界都沒有比這更大的潛在市場,中國將迎接內需的爆炸性突破,對中國經濟的長遠好處是不言而喻的。”記者 林 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