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制造業已顯露復蘇跡象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實體經濟的劇烈收縮和震蕩已經逐步減弱,在各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刺激下,新增生產需求開始增長,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似乎擺脫深陷衰退的陰霾,紛紛出現筑底回升的跡象。
JP摩根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PMI指數3月份再次回升1.4個點至37.2,為09年以來連續三個月回升。具體來看,新訂單指標大幅上升4.4個點至35.8,超出市場預期;產出指標上升1.8個點至35.2;就業市場略有改善,指標回升0.8個點至35.8;投入價格指數回落0.9個點至34.2,下降速度較前月加快(尤其在歐元區)。從各國指標來看,前期持續萎縮的歐元區制造業也出現反彈,德國制造業訂單結束連續6個月下滑3月季調后上升3.3%,英國4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也從3月份的39.5升至42.9;美國、日本制造業也明顯回升。美國4月ISM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3月份的36.3%回升至40.1%,為去年9月份全球經濟衰退形勢惡化以來新高。根據歷史經驗,ISM制造指數在經濟觸底反彈的過程中如果達到42,意味著經濟將結束衰退,如果超過42則意味著經濟將呈現出正增長。日本作為未來三到六個月基本投資的指標,機械訂單2月比1月提高了1.4%,出現五個月以來首次出乎意料的反彈。而中國的PMI指數更是連續五個月反彈,跨越經濟周期的分界線,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11個分項PMI指標中,6 項超過50%(產出、新訂單、就業、供應商配送時間、采購、購進價格),1 項達到50%(進口),只有4 項仍低于50%(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出口訂單、積壓訂單)。這表明中國制造業活動的復蘇已經得到了更廣泛的支撐。
二、全球產能利用率仍處于歷史低位
但是對于這些復蘇跡象我們不能輕言樂觀。就產能擴張與經濟周期的關系而言,在經濟波動周期由上行期向衰退初期的轉化階段,社會總供給明顯大于總需求,伴隨存貨同比的持續顯著上升,企業開始選擇減少產能利用率,意味著經濟進入 “去產能化”階段,經濟衰退也由此進入深化期。產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也叫設備利用率,是工業總產出對生產設備的比率。當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產能無法應付而急速升高,反之如果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表示設備閑置過多,經濟有衰退的現象。一般而言,在“去產能化”過程中,反映“去產能化”程度的指標即產能利用率持續下行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從各大經濟體看,產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繼續。美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較歐元區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的下降幅度更顯著。2007年9月份美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達79.7%,而至2009年2月份美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已下降至67.4%的水平;歐元區2008年第四季度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約為81.6%,較2007年第二季度84.6%的水平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今年1季度日本鋼鐵行業和石化工業產能利用率分別出現了30%和20%左右的下滑。同樣,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巴西,2009年前2個月鋼廠的產能利用率只有約47.5%;鋼鐵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減少了51.6%。與2007和2008年產能利用率80%的平均水平相比,凸顯了金融危機對新興制造業國家的重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