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歐洲銀行主權債務的高度集中,與重債危機國家的風險關聯嚴重惡化了歐洲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近期,歐洲銀行業危機開始浮出水面,銀行體系流動性枯竭和融資困境不僅破壞了金融部門救助歐債危機的能力,也可能導致私人債權人參與救助計劃流產。主權債務危機與銀行業惡化之間形成的連鎖反應讓新一輪金融海嘯的腳步正在迫近。
金融危機以來,歐洲銀行業因持有大量華爾街有毒資產遭受巨額損失。IMF數據顯示,2009-2010年歐元區金融業將資產減記7500億美元,英國銀行業減記2000億美元,總計9500億美元,這遠遠超過了美國的5500億美元,銀行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至今未“恢復元氣”。而現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升級,政府債務與金融部門之間形成負面反饋循環的風險增加。
多年來,歐洲核心國與邊緣國之間一直存在著極強的債務鏈關系,由于西歐等國主要是其他國家主權債務的債權國,歐債危機直接暴露了西歐各國銀行輸出資本的風險。歐洲銀行業持有的歐洲主權債務風險敞口極大,前期的“區域規模效應”正演變為“系統性風險效應”?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底,歐洲銀行業持有1363億歐元的希臘總債務,其中60%以上由法德兩國銀行持有。根據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德法兩國銀行業在希臘國債的暴露頭寸分別達到了銀行一級核心資本的12%和6%?除此之外,法、德銀行業還分別持有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債務資產總量為5898億美元和4988億美元。
令市場擔憂的是,風險還不止于此。歐洲銀行業還通過發放商業貸款以及銀行間拆借市場等方式加大了銀行業相互之間的風險傳遞。金融危機以來,歐元區國家銀行向債務危機重災區國家的機構和個人發放了大量住宅抵押貸款、小企業貸款、公司債以及商業房地產貸款。截至2010年底,法國最大的四家銀行向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的機構和個人發放了總計近3000億歐元的貸款和其他債務,德資銀行共向希臘、愛爾蘭、意大利和西班牙借款人發放了1740億歐元商業和零售貸款。近期,復蘇乏力的歐洲債務國家已經越來越難以振興經濟并承擔債務,而不但收緊的商業信貸也讓這些國家的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德法等核心國家經濟突然失速,歐洲經濟二次衰退風險加大。
近期,整個歐洲金融貨幣市場驟然惡化,經濟衰退和債務升級的恐慌情緒已推高歐洲銀行間拆借利率,并導致銀行間互不信任情緒增強,市場擔心銀行系統性風險即將爆發,3個月歐元銀行同業拆借利率與隔夜指數互換利率之差已經升至2009年5月以來的高點。歐洲銀行體系的債務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出現貨幣斷流和流動性枯竭主要是以下原因:一是歐元區銀行業CDS溢價持續上漲。自2010年5月“歐元救助機制”建立以來,歐元區銀行業的整體風險程度并未因此改善,相反銀行業的CDS溢價開始持續上漲,并大大高于美國與英國銀行業水平。CDS溢價的上升意味著歐元區銀行業整體違約風險上升,導致銀行體系債務融資的成本上升。
二是金融市場動蕩、股票等資產價格暴跌導致歐元區銀行體系通過股票市場進行融資的成本上升,是原本通過金融市場籌集必要資金以彌補資本金缺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三是美國貨幣基金開始撤資。盡管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直接持有歐債國家主權債券的份額并不大,但持有歐洲商業銀行債券的風險敞口高達1萬億美元。美國主要貨幣市場基金購買的外國銀行債務在投資組合中所占比例升至11.5%,遠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7.9%。但近期,美國債務危機導致金融市場風聲鶴唳,美國貨幣基金開始撤出歐洲風險市場回流美國,這也是近期美國國債收益跌破2%歷史新低的原因。
四是歐洲銀行業正與主權債市場爭奪融資資源。數據顯示,2011年歐洲銀行業將有5400億歐元債務到期,而另一方面,今明兩年是歐元區國家債務到期高峰期。希臘2011、2012年將有276、337億歐元債務到期,葡萄牙有148和184億歐元到期,西班牙有879和1093億歐元到期,意大利有1876和2447億歐元到期。在債券市融資已經飽和的情況下,銀行業與主權債務之間形成了極大的融資競爭。
銀行體系流動性枯竭和融資困境破壞了金融部門救助歐債危機的能力。近日,隨著芬蘭政府與希臘政府就為第二輪金援提供擔保達成協議,奧地利、荷蘭與斯洛伐克等多個歐元區國家先后要求希臘為新救助貸款提供抵押,各國政府救助希臘的成本和門檻越來越高,而如果銀行業融資受困,銀行業現在的流動性枯竭很可能導致金融部門債權人參與救助希臘計劃的流產。從現在的情況看,既不可能像金融危機之初,政府有能力把銀行的壞賬和不良資產接過來;也不可能像債務危機之初,銀行業大規模為主權債進行融資,到底是主權債務危機拖累銀行,還是銀行業危機繼續拖累主權債務?但可以肯定的是,相互傳導的風險不可避免,比可能進一步向全球金融體系蔓延,這種情況并不比2008年的情況要好。(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