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三大背離”
2012年以來,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國內復雜形勢,經濟處于周期回落和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集聚期,須高度關注經濟運行中的不平衡性和分化風險。
(一)美國等國家復蘇與中國外需增長出現明顯背離
近兩年,國際經濟形勢和國際金融貿易格局變得更加復雜,中國必須高度關注來自于外部的新挑戰。以美國為例,盡管美國經濟復蘇依然比較緩慢,美國經濟開始顯露出由 “弱勢低速增長”實現向增長趨勢上行轉變的新跡象,特別是制造業恢復了強勁擴張。數據顯示,2011-2012年制造業GDP平均增速達到4.3%,已經超過2002-2007年平均水平4.1%,其中耐用品制造業GDP平均增速達到8%,遠遠超過了2002-2007年平均水平5.7%,也高于1992-2000年平均增速7.2%。但反之,隨著中國國內要素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持續大幅升值,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2013年1-7月,美國從中國進口同比僅增長2.5%。
中美之間貿易脫鉤進程的加快也同樣發生在中國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之間。2013年上半年,我國產品出口到傳統發達市場占比從去年的40%左右下降至37.6%,預示發達國家此輪經濟復蘇和需求回升對中國出口拉動力較以往可能明顯減弱,中國依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利用跨國公司技術溢出效益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產業升級模式難以持續。此外,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的態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美歐主導的TPP、TTIP和PSA重構全球貿易規則。新型貿易壁壘對中國造成嚴重挑戰。2008年至2013年5月,全球共實施了3334項貿易保護措施。除了傳統貿易救濟之外,貿易保護主義以國家援助、政府采購和所謂的“產業政策”等形式隱蔽出現,對中國出口形成了新挑戰。
(二)社會融資(信貸)增速與經濟增速出現明顯背離
2013年以來,不斷攀升的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表外融資、債券融資的大幅增長,與持續下行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產出形成了極大反差,表現出明顯的 “避實就虛”傾向:一方面,實體經濟的投入產出效率下降,周轉率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實體經濟下滑,債務比率上升,銀行隱性不良資產風險也開始抬頭。金融對實體部門產生“擠出效應”。金融部門制造業利潤鴻溝不斷擴大,2012年中國五大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占中國500強企業營業收入比重超過60%,利潤占到35%;而268家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營業收入比重為41%,利潤僅占20%左右。此外,2013年以來,房地產價格的進一步上漲以及金融屬性的凸顯,使其與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收益進一步拉大。
貨幣金融產出效率下降。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貨幣-經濟產出效率由2008年的0.63下降至2012年的0.51,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近20%。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反映了一定量的貨幣供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下降,即貨幣擴張對經濟產出效果和效率的下降。
最新金融數據顯示,2014年1月份,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112.35 萬億元,同比增長13.2%,但狹義貨幣(M1),同比僅增長1.2%,比去年同期低下降了14.1個百分點,M1-M2之間的剪刀差急劇放大。
(三)全球主要基準利率與國內融資利率的明顯背離
全球普遍保持低利率或零利率環境,但國內利率卻出現大幅上升,國內的錢變得更貴了。近幾個月,雖然銀行間市場并未出現類似6月短期Shibor利率急速飆升的狀況,但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明顯收緊。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攀升,甚至在在11月底超過4.7%,不僅超過了2007-2008年水平,更一度逼近2004年的歷史最高點。同時企業債收益率也順勢上浮,進一步影響到包括政策性銀行等在內的金融市場融資計劃,推升了市場平均融資成本。
而相對于美元、日元、歐元、日元等低息貨幣,人民幣利率較高,特別是在美歐日超大規模量化寬松,以及新興經濟體國家央行紛紛降息的背景下,境內外正利差進一步刺激套利資本流入國內導致人民幣加速升值,并導致陷入了“貨幣升值——跨境資本流入——本幣升值……”的循環。中國央行公布的2013年12月外匯占款數據顯示,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連續第5個月正增長,雖然規模比去年11月份有所回落,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達到了2728.8億元。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在平衡國際與國內,實體與金融之間遇到政策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