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五月份中國CPI同比漲3.4% 創兩年來新高 預期再次加息調控  -中國通過電力加價 減少電廠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鉆井將零排放 -中國新特區下一站:武漢長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區:優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稱東線石油管道至中國支線造價超4億$ 伊朗希望在華儲油 -中國南方洪澇災害已造成1063.8萬人受災 71人死 將再遭暴雨襲擊 -制止擇校費是城市義務教育治理重點 國民受教育水平將明顯提高 -央行新規:切斷恐怖融資鏈條 包括安理會決議所列恐怖組織 全文 -中國城市環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 06年城市環境考核結果發布 -中國航空打造西部空中絲綢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開辦入境口岸簽證 -新車船稅7月起征繳 稅額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經濟專家:提高證券交易印花稅之后應取消利息稅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3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財政部決定從5月30日起,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現行1%。調整為3%。

此舉旨在通過提高交易成本的辦法來抑制股市過熱,有助于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抑制過度投機,從而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

事實上,針對股市過熱,稅收政策的調控手段有三:印花稅、利息稅和資本利得稅,其中,前兩種均屬微調措施,分別從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兩個角度進行調節。而資本利得稅則為猛藥,將直接減少股票投資的實際收益。

按照國際慣例和我國相關稅種的稅負水平,一旦開征資本利得稅,其稅率將在20%左右。這對股市有可能帶來重創,在此方面,中國臺灣等地的教訓是深刻的,1988年臺灣當局宣布征收資本利得稅,引發股市暴跌,股指由10000點迅速瀉至3000點,后來當局不得不將該稅種取消。因此資本利得稅出臺當慎之又慎,或者說政府應將其雪藏為萬不得已時的最后一招。

這樣,在提高印花稅之后,下一個可以考慮的政策便是取消利息稅。1999年,我國為抑制通貨緊縮、啟動內需開征了利息稅。應當說,利息稅的開征為鼓勵居民消費、消除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時過境遷,當前經濟基本面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通縮變成了通脹,4月份CPI為3%,經濟增長也出現由偏快走向過熱的苗頭。為此,央行已幾次加息,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06%,但扣掉20%的利息稅后僅為約2.4%,這使得央行加息后存款實際利率依舊為負。

近期,大量銀行存款轉移到了股市,4月份居民存款同比大幅下降了1600多億元。固然,股權分置改革去除了資本市場發展的制度障礙,上市公司業績也有大幅提高,這都使股市更具投資價值,但不得不承認,儲戶實際收益過低也是導致存款搬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取消利息稅增加了存款的實際收益,也就抬高了股票投資的機會成本。從央行近幾年加息的步調來看,每次均將存款利率上調0.27%。因此,利息稅的取消相當于央行加息兩次,其調控效果將是顯著的。

近年來,我國政府的財力不斷增強。今年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不含債務收入)高達1.18萬億元,同比增長26.7%,遠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這說明,當前取消利息稅是有充足的物質基礎的。

其實,盡管取消利息稅有為股市降溫的效果,但其實際意義又遠不止于此。近段時間,從豬肉到雞蛋,我國農副產品的漲價潮已開始蔓延,有的城市出現了排隊搶購豬肉的情況。這種局面不僅為各方面關注,總理更是為之揪心,并提出了包括補貼中低收入者、提高其實際收入等多項措施。

而利息稅則是對所有存款人,不問青紅皂白通砍一刀。須知,我國目前恩格爾系數較高,銀行80%以上的儲戶都是中低收入者,因此,利息稅無疑對廣大中低收入者的邊際影響要遠遠大于少數高收入者。從這個意義上看,不少學者將其視為“劫貧濟富”的政策并不過分。

可見,利息稅的取消不僅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更意味著對廣大中低收入者的補貼,并使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這對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中國首列國產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年底將竣工下線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澇已致66死12失蹤 近900萬人受災 降雨仍將持續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