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6月中國宏觀經濟逼近趨熱警戒線 -"十一五"中國將建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促進產業升級 答問 -中國投資50億用于科技攻關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陸人可申請赴臺接受醫療服務 任何醫療機構不得規避集中采購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收盤續漲 滬指收盤4471.03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指數基金突現追捧熱潮 業績良好效應顯示效果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5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指數基金在5月30日大跌后,成為市場資金傾心購買的主要基金品種。來自業內的消息顯示,自5月30日以來,短短兩個交易周內,場內交易的許多指數基金都獲得了大額凈申購。深圳一家指數基金近兩周來申購規模已經累計突破十多億元。多數掛牌ETF也連續兩周出現凈申購記錄,與大跌前形成鮮明對比。

成熟市場才有的“指數基金”熱,意外的成為“5·30”后,中國基金市場的一個新現象。它對股市的深遠影響可能還處于醞釀期。

基金申購陡然趨旺

5月30日大跌當天,基金獲得了天量申購,已經為很多人所知。而其中,相當部分瞄準了指數基金,這一點市場了解的可能并不太多。

來自深圳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信息顯示,該公司旗下的一只指數基金自5月30日以來獲得持續的大額凈申購。其中,僅5月30日大跌當天,該基金的凈申購就達到11億。其后幾天凈申購連續超過億元,目前則維持在數千萬以上。自5月30日以來,該指數基金規模一路攀升了近20%以上。

另外,在兩個交易所掛牌的指數基金也顯示了這個特點。上證50ETF,5月30日大跌前連續5周凈贖回,6月以來連續兩周累計凈申購5%。上證180ETF,5月30日前連續三周凈贖回,最近兩周累計凈申購7%。上證紅利ETF大跌當周凈申購5%。可見,指數基金獲得資金青睞,決非孤例。

業績效應顯示效果

指數基金近期的火爆和今年以來指數基金的業績表現不無相關。根據晨星基金數據中心截至上周末的排名顯示,今年股票型基金業績排名第二、第四、第五分別為深證100ETF、融通深證100、華安MSCI中國A股三只指數類基金。另外,在前十名中還有中小板ETF等多只指數基金在列。在上半年內,指數基金的表現已經被很多基金持有人所認可。

另外,在經歷了牛熊轉換后,能夠認清指數基金本質的投資人也越來越多,被動性投資的理念好處以及局限性,逐步為投資人所熟悉,指數基金走過了市場培育期,進入了市場的發展期。這是指數基金突然火爆的又一原因。

一家管理有多個指數基金的基金人士就介紹過一個情況,目前很多指數基金的客戶培育已經從公司單向營銷,轉變為部分來自客戶主動詢問和自主購買。這個區別顯然體現了指數基金的市場已經逐步形成。

指數化投資策略風行

指數基金的良好表現,也不同程度的催生了指數化投資在中國市場上的流行。據悉,在今年的新發基金中,不論是否有契約要求,有相當多的基金采用了不同程度的指數化投資策略。比如,批量資金跟蹤某個指數,或是幾個主題行業的被動式投資等等,甚至有的基金在建倉初期完全采用了指數化投資的模式。

一位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表示,基金管理一定程度的引入指數化投資有幾個好處。能夠比較快的讓基金跟上市場漲幅,有效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彌補特定時期投資品種不足的問題等等。而很多公司把與基準指數的偏離幅度列為投資策略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指數的一個重視。

從現在看,指數基金作為一種投資策略,已經從少數基金的專利,轉為一個業內普遍熟悉的投資策略。這種狀況本身對市場結構將構成影響,而純指數基金規模的崛起,更對指數成份股的表現形成新的影響。

來源: 上海證券報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