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發現從貨幣供給角度來考察“流動性”反而難以說明“流動性過剩”問題時,不妨將目光轉向貨幣需求。事實上,對貨幣需求的考察可以區分微觀主體不同的持幣動機,從而可以按不同用途對“貨幣”進行細致的區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不去探討貨幣發行或供給總量在多大程度上超過實體經濟增長的需要而導致“流動性過
剩”,而是轉為探討因微觀主體的需求和行為選擇發生變化,會導致多少貨幣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中,從而也會導致“流動性過剩”。
第一,從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出發,“流動性過剩”是滿足投機性動機的貨幣過多。人們對貨幣的認識在不斷發展變化。居于主流的看法是從貨幣所履行的職能來界定貨幣,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是貨幣最主要的兩大職能。與貨幣兩大職能相對應,對于貨幣有流量和存量不同角度的考察。傳統的貨幣數量說探討的是貨幣流量與產出流量的關系。無論是早期的費雪方程式還是后期的劍橋方程式都是如此。討論貨幣流量的傳統貨幣數量說無疑是以貨幣僅作為交易媒介的“單一職能論”為基礎的。
凱恩斯則從貨幣同時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的“雙重職能論”出發,最早從存量角度對貨幣進行了考察。他提出貨幣不僅是交易手段和流通的媒介,還是一種資產(價值貯藏)。凱恩斯將經濟主體持有貨幣的動機(貨幣需求)劃分為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其中,交易和預防的貨幣需求是對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是對貨幣流量的需求,其數量取決于收入的規模和交易的速度,這與傳統貨幣數量論中的貨幣需求是一致的。而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對資產性貨幣的需求,是一種存量需求,其數量取決于經濟主體的資產偏好(流動性偏好)。因此,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的考察和對貨幣的界定兼具了流量和存量的雙重性質。
凱恩斯在《貨幣論》中曾將貨幣循環分為產業循環和金融循環。貨幣的產業循環是指為了支撐經濟社會中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流動而投入使用的貨幣量。貨幣的金融循環是指用于資產運作的貨幣量。顯然,從需求角度出發,“流動性過剩”對應的不是履行交易媒介職能的貨幣量過多,而是具有價值貯藏職能的貨幣量過多,不是在實體經濟運行中流通的流量貨幣過多,而是存在于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等虛擬經濟內部,與實體經濟活動不相關,沒有直接作用于生產、投資和消費等實體經濟領域的存量貨幣過多。
第二,當微觀主體風險偏好上升時,“流動性過剩”會導致資產泡沫。投機性動機是凱恩斯在分析微觀主體持幣動機中最為關注和重視的一個動機,也是凱恩斯貨幣理論區別于其它貨幣理論的一個顯要特征。牛津字典對投機的定義是“對商品、股票和證券等的一般性買賣行為,與普通交易或投資不同的是其目的是通過市場價值的上升或下降來獲取利潤”。根據這個定義,由于預期市場價值的變動,所有那些買入(賣出)某種東西,只是為了在今后能夠以更高(更低)的價格賣出(買入)的交易都是投機交易。
但是,凱恩斯在提出并分析投機性貨幣需求時,所考慮的可選擇資產只有貨幣與債券,而且假定人們總是選擇其一,而不是兩者兼有。因此,凱恩斯所定義的“投機性貨幣需求”與現實中的“投機行為”有一定的脫節。美國經濟學家J·托賓為此提出了資產選擇理論,用風險和收益的關系對凱恩斯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理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為了逃避風險,人們將在安全資產(貨幣)與風險資產、盈利性資產三者之間進行選擇,根據各種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的比較來確定其資產結構。風險與收益成正比。貨幣投機需求的變動是通過人們調整資產組合實現的。
按照資產選擇理論,從人們的持有貨幣的動機來看,投機性貨幣需求實際上可進一步細分為兩部分,一是人們在風險回避的情況下,意愿持有貨幣———這種安全性資產而產生的貨幣需求;二是當人們風險偏好上升(由風險回避轉為風險中立甚至風險愛好),選擇減持貨幣資產、增持其他非貨幣的投機性資產所產生的貨幣需求。事實上,這種貨幣需求也是一種交易性需求。此時,貨幣履行的更多的是交易的職能而非價值貯藏的職能。但是,由于貨幣是在虛擬經濟中流通的,貨幣媒介的對象是與實體經濟無直接關系的投機性資產,所以我們仍把貨幣這種金融交易的需求看作一種金融性需求、資產性需求,而非一般的交易性需求。
依據以上對投機性貨幣需求的細分可以看出,“流動性過剩”實際上有兩種狀態。一是在微觀主體風險偏好較低時,“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為微觀主體意愿持有更多的貨幣資產(現金、銀行存款等)。二是在微觀主體風險偏好較高時,“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為微觀主體意愿持有更多的風險資產(股票、房地產等),其持幣動機更多的是為滿足投機交易的需要。“流動性過剩”的第二種狀態顯然將帶來資產泡沫。
在我國,“流動性過剩”一詞純屬舶來品。近兩年,全球金融市場(包括黃金、外匯、債券、股票和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充斥著巨額資金。源源不斷的資金推動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輪番暴漲,相關資產價格的“非理性”高漲,甚至出現了泡沫。國際投行和有關分析人士將全球資產價格的暴漲歸因于“流動性過剩”。與全球“流動性過剩”現象類似,我國“流動性過剩”也在不斷推動股票與房地產價格節節攀升。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當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現象的主要特點,即“在貨幣供應具有較強內生性的情況下,微觀主體風險偏好上升,投機交易性貨幣需求極大旺盛,出現大量貨幣追逐有限非貨幣資產,并導致資產價格泡沫膨脹”的現象。(李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