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劉春航日前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行的“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后的中國”研討會上表示,經歷了幾年的改革,中國國有銀行從被國際輿論認為技術上已破產到變成國際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投資對象,這說明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的成果是非常顯著的。
從財務狀況來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02年的23.6%下降到去年的7.5%。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四家上市股改銀行股本回報率超過13%,資本回報率在10%左右,不良貸款率在2%至4%之間,這些指標都已經基本上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國有銀行的經營理念也在發生根本的改變,從過去盲目地追求規模和市場占有率,逐步轉向追求風險收益和股東價值。四家股改銀行上市也大大提高了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形象和地位,就2006年市值計算,工行、中行和建行已經躋身全球十大銀行之列。
國有商業銀行的狀況與以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暴發時,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家國有獨資銀行的財務狀況不良貸款比例高達28.4%。在1997、1998年間,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是破產的,僅僅是在龐大的居民儲蓄以及國家信用的保護之下才得以生存。從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看,中國國有銀行的改革大體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發行特別國債補充資本和不良貸款剝離為主要內容的財務重組和機構改革。在這個基礎上,從2003年開始,工、中、建、交四家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此外,2003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取得巨大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金融環境有了巨大的改善,這些外部經營環境改善也有效地促進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
劉春航說,下一階段的工作就是從股份制銀行為起點,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現代化的金融企業。這一段路程可能更加艱巨和復雜。
但劉春航也表示,中國國有銀行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時,還應關注自己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除此之外,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中還存在著其他矛盾,包括流動性過剩、監管體系不完善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過高。(記者姚均芳 韓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