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臺證證券投資顧問股份公司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基本面增長的前提下,新興市場30多倍的市盈率是可以接受的,未來大陸金融業必然和臺灣一樣走向產品多元化和市場國際化的道路,這樣才能消除因供求不平衡產生的泡沫。
臺證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朱俊奇還介紹說,臺灣股市從QFII制度實施,此后經歷了臺股泡沫的破滅,1990年10月落底,直到1994年3月放寬投資總額至75億美元,才有顯著改善。2003年10月,外資全面開放,SARS沖擊后,指數5月落底,受2004年大選影響逐漸攀升,外資持有率呈現明顯上揚的趨勢,由當時的22%增至今年的33%之上。外資從1995年開始增持臺股,外資持有臺股的市值從1995年的10%以下上升到2007年的35%。1989年臺幣兌美元的匯率跌至1美元兌26臺幣,同期臺灣海峽指數上升至幾年的高點8500點以上。
朱俊奇認為,當年匯率升值的歷程與目前大陸的情況非常相似,貨幣升值趨緩和經常賬目盈余降低,是資產泡沫階段股市的兩大警訊。開放外資券商設立,可以看作外資投入積極與否的指標。他認為,隨著大陸市場QDII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投資產品的多元化和市場的國際化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盡快與國際接軌也有利于減少泡沫的形成。
朱俊奇認為,兩岸三地市值/GDP比仍低,未來市場可能發展成各具比較利益的市場特性,比如大陸是工業和消費類導向,香港是大型股國際籌資導向,而臺灣則是科技類股重鎮。
臺證投顧的研究協理寧正宇表示,目前臺灣上市的電子股共有631只,今年以來臺灣電子類股平均報酬率約20%,2006年整體電子產業盈余成長率為49%,2007年盈余成長率可望再向上成長。在對大陸電子股行業的投資上,他認為,獲利能力與股本膨脹速度決定股王地位,另外在投資上,應順應世界潮流,包括全球經濟持續分工,重視基礎建設,以及凸顯自身強項的一些行業和上市公司。 (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