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1947年出生,198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1985年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應用理論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任《金融時報》社副總編輯,1991年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體制改革司副司長,1994年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主任,1995年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1998年4月,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1998年11月,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2000年2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2000年6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2001年4月起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2007年12月23日,卸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之職。
“離開領導崗位是一個自然的規律,也是人生的新起點,我將盡自己所能,繼續為社會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也會為自己安排一個平和多彩的生活。但我的心永遠和大家在一起。”這是吳曉靈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身份在全行大會上最后的發言。
昨天,人民銀行正式對外公布人事任免通知,由于年齡原因,吳曉靈卸去了副行長之職。面對她曾經工作了23年的人民銀行,吳曉靈的感謝來得真誠而感人:“我是人民銀行培養出來的干部,在此我想向培養過我的歷屆老領導、老同事、老師和青年的同仁們,對大家多年來對我的幫助、教導、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面對一起奮斗了多年的工作伙伴,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對吳曉靈作出了高度評價:“曉靈同志經濟、金融理論基礎扎實,熟悉宏觀經濟管理和金融業務工作,熟悉我國金融業改革的發展狀況,并善于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創造性地提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思路與設想。曉靈同志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為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各項改革做出了大量艱苦細致的開創性工作,為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經濟金融界享有較高的威信。”
正如周小川評價的那樣,經濟、金融理論基礎扎實的吳曉靈除了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身份之外,還是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研究員和博導。而對于吳曉靈在金融界的威信,國際媒體也給予了高度評價。2004年和2005年,吳曉靈曾被《華爾街日報》兩度評為“年度全球最受關注的50位商界女性”。2006年和2007年,吳曉靈又被美國《福布斯》兩度選入“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排行榜。
然而,熟悉吳曉靈的人都知道,一直以來,她都是一個十分低調和謙虛的人。“對于國際媒體對我的評價,或者叫榮譽吧,我個人是這樣看的,這些榮譽的取得,首先是屬于中國的,其次是屬于人民銀行的,最后才是屬于我個人的。我個人的因素只占20%。”吳曉靈這樣解釋她獲得這些光環的原因。
對于未來的生活,吳曉靈的期望卻十分平淡,“我卸任副行長的崗位后,希望專心地做一位老師。我的愿望之一,是能夠散發余熱,利用我在人民銀行工作時的影響力,將金融知識普及到農村去。”吳曉靈一直希望有一天能騰出更多精力來扮演好教師角色,而現在,這個愿望終于能實現了。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堅定維護者
自2000年出任人民銀行副行長以來,吳曉靈先后分管過貨幣政策、金融市場、條法、金融穩定、會計財務等各部門的工作。
由于人民銀行工作的特殊性,作為領導,要面臨較大的國內和國際壓力。尤其是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貨幣政策面臨著較大挑戰。不僅如此,人民銀行還要平衡與其他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所以,工作的藝術性和方法性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中,作為外匯局史上第一位女局長,吳曉靈和眾多政府官員一起,在金融危機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1998年的外匯大檢查中,外匯局采取了及時和恰當的措施,使一場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得到了及時的化解和制止。
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后,是她首先提出了“藏匯于民”,并且多次強調中國企業要關注對新匯率政策的適應情況。
而當面對境外組織要求人民幣升值時,吳曉靈曾多次代表中國政府明確了拒絕人民幣過快升值的觀點。2007年10月19日,針對G7會議發布的敦促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公告,吳曉靈針鋒相對地指出:“中國外匯體制改革過快將損害中國經濟,也不利于世界經濟,甚至可能因此拖垮世界經濟。”這場會議上,吳曉靈的表現讓眾多人士印象深刻。
一位外電記者事后評價說:“吳曉靈行長表現得非常機智,她對很多問題的回答,非常具有全球性的戰略眼光。同時,把自己所代表的中國人民銀行的聲音傳遞得非常到位。”
開創多項金融穩定制度
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成立伊始,作為主管金融穩定工作的副行長吳曉靈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事件,那就是德隆系坍塌所引發的一系列金融穩定問題。
作為當時與吳曉靈一起戰斗在第一線的主要負責人,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的一位副局長事后回憶說:“剛一接手時,大家真的是有點心里沒底,因為德隆的情況比此前我們遇到的任何一個案件都復雜。”但處置3年來,外界對德隆風險處置狀況的評價很高,認為其處置基本實現了平穩、有序,金融風險得到了較好的化解。
參與了德隆風險處置的人評價說,吳曉靈在德隆風險的處置問題上貢獻很大,她在處置過程中推動了很多開創性的決定,對后來的多項金融工作都具有指導意義。
“應該說,德隆系的風險處置過程創造了很多第一。”這位副局長如此評價德隆的風險處置工作。打折收購個人債權,就是處置過程中的一項機制性創新。此前破產金融機構的個人債權都是由政府全額買單,“花錢買平安”的思路曾是不少政府部門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但吳曉靈堅持認為,“要建立一個真正健康的市場經濟秩序,就要徹底改變國家全額買單的做法。”她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取教訓、防范道德風險。
吳曉靈在落實國務院領導“讓投資人吸取教訓”的指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9月30日,四部委聯合出臺了《個人債權和客戶交易結算資金收購意見》,對個人債權實施了打折收購的政策。《意見》規定,收購的個人債權10萬元(含10萬元)人民幣以下全額收購,10萬元(不含10萬元)人民幣以上部分按九折收購。這一新政策對以往金融風險處置的債權償付機制進行了關鍵性突破,“之所以定在10萬元,主要是當時比照了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因為經過調查,我們發現10萬元覆蓋的面比較廣。”這位副局長解釋說。
此外,德隆事件中,吳曉靈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促成了第三方存管制度的建立。此前,不少證券公司存在挪用客戶資產的情況,并形成了巨大的資金黑洞。而填補黑洞的工作,落到了人民銀行頭上。這位副局長說:“當時我們堅持一點,凡是關閉的證券公司,需要動用人民銀行再貸款的,一律要實行第三方存管,不實行第三方存管的,我們不給補保證金。對于這一點,吳行長的態度十分堅決。”
這項制度的確立,使得監管機構從過去的“花錢買平安”徹底過渡到了“花錢買機制”。現在,“第三方存管機制”已寫入《證券法》,其制度存在的優勢和必要性得到了充分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