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訪問中國,討論包括人民幣匯率在內的一系列經濟話題。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接近4%,即使最保守的預測者認為全年人民幣將升值超過7.5%。簡單地說,在年初持有美元資產,在年末將有7.5%以上隨風而去。
毫無疑問,除了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外匯資產最大的持有者這就是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在內的商業銀行。隨著一份份年報的披露,投資者發現這些上市的銀行手里,有接近400億美元的外匯資產處于風險敞口狀態。以7.5%的升值速度和現有的人民幣匯率簡單估算,這部分外匯資產的損失將超過200億人民幣。
敞口超400億美元
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稱,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如果存在計值貨幣不一樣的資產和負債,就存在貨幣錯配問題,如果有凈額外匯資產,外匯兌本幣貶值就會對以本幣計值的資產造成損失。
在銀行年報上,匯率風險主要在外匯凈敞口和匯兌及匯率產品凈損失(收益)兩個數據上體現。"外匯凈敞口是銀行暴露的風險,而匯兌損失則是已經形成的損失。"曾剛認為,自人民幣加速升值以來,國內銀行預期較為一致,正常情況下,今年匯兌損失和外匯凈敞口都應比往年有所減少。
但從已披露的2007年銀行年報來看,各大銀行損失依然慘重。
其中工商銀行外匯敞口凈額合計1376.86億元,等值美元188.49億元,已經確認的匯兌損失達到68.81億元。此前2006年工行的外匯敞口為147.1億美元,匯兌損失13.29億。中國銀行的凈敞口相對小了很多,2007年末持有41億美元。四大行之一的建設銀行仍沒有公布經審計的年報,但在三季報上,建設銀行披露其匯兌損失達到54.9億元,估計持有外匯凈敞口規模應該與工行相當。
盡管工行年報未對凈敞口增大、匯兌損失增加做過多解釋,不過從該行美元資產負債來看,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合計5755億元(折合人民幣價,后同),而負債為2321億元,相差近一倍,遠不如人民幣和其他幣種的匹配程度。
持有大量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顯然是這些銀行在人民幣匯率高速升值背景下出現大規模匯兌損失的關鍵原因。
必須對沖風險
對銀行來說,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最好的保值方法就是將外匯變成人民幣,在現階段最大程度地結匯。從公布年報看來,交行、工行、中行等在海外上市的銀行去年都將IPO融資結匯。
但是結匯意味著將壓力轉嫁央行。知情人士表示,央行也采取了各種方法去阻止商業銀行結匯。比如去年開始嘗試用外匯上繳存款準備金。
"以前銀行先結匯再交存款準備金,匯率風險就轉嫁給了央行,而外匯交存款準備金則意味著外匯風險仍然由商業銀行承擔。"
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主任表示,在結匯受限制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能做的就是將外幣投資高收益的品種。在美國次級按揭危機導致損失情況下,G7國的債券較受銀行歡迎。
交行資金部一位人士表示,結匯之外輔助性地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等方法管理和控制匯率風險規避風險。從各行年報看來,銀行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無一例外出現10倍以上的增長。
而中國銀行在減少損失上的做法得到分析師的認可。在降低外匯敞口方面,中國銀行于2005年與匯金公司簽署了一份外幣期權合同,名義本金為180億美元,對因注資引起的外匯敞口進行了套期保值。該期權已從2007年1月至12月分12期執行完畢。2007年,本行通過續做173億美元的外匯交易,進一步降低外匯敞口。
中國銀行表示,通過上述措施,該行外匯凈敞口由2006年末157億美元下降到2007年末41億美元,有效降低了本行面臨的匯率風險。
在貨幣市場上向外拆借,以及加大外匯貸款的規模也可以通過增加收益抵消部分匯兌損失。一家貨幣經紀公司的人士表示,目前國內銀行間市場美元拆借利率比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高出700個基點。而境內的一年期貸款利率也比倫敦同業拆借市場高出500-600個基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