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在基金投資者的一片哀鳴中,中國基金業亮出了上半年巨虧超過4000億人民幣的成績單。
“萬骨皆枯還能堆出個一將功成,基金行業砸著千億的錢,卻堆出個片片蕭條。”有投資者戲稱。
其實,“蕭條”只是相對來說,在利潤巨虧的同時,基金公司卻以超過140億的管理費賺的盆滿缽滿。
利潤巨虧,公司賺錢,這是怪象,還是基金業規則帶來的合理結局?
有業內人士認為,基金行業由于在制度設計上生搬硬套海外成熟市場,形成了管理費按固定比例提成的先天性缺陷,這直接導致了廣大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再加上近幾年基金行業內幕交易橫行、“老鼠倉”頻出、行業自律松散、人才資源匱乏等等缺陷,基金行業已經陷入危局。
有評論認為,剛剛經歷了“黃金十年”的基金行業盛極而衰在所難免。如果不解決基金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基金業生態環境將持續惡化。
已在中國走過十余年歷程的基金行業,真的走到了一個非改不可的節點?數千億巨虧,能否帶來行業大變動?誰能保障基民的利益?行業發展的出路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