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是不是富人,誰說了算?
100多萬的富人將把手中30萬億元的可投資資產投向哪兒?
銀行看重的高凈值人群和超高凈值人群要達到怎樣的標準?
如果你有了錢,你會交給誰來打理?
有了錢,你想干什么?
算不算富人,銀行說了算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錢人越來越多了。
根據中信銀行和中央財經大學聯合發布的《2012年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近年來迅猛增長,總量由2006年的36.1萬人增長到2011年的118.5萬人,預計在2015年將達到219.3萬人。同時,超高凈值人群數量也由2006年的1萬人增長到2010年底的3.2萬人。
與此同時,高凈值人群總共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從2006年的10.4萬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0萬億元,預計在201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77.2萬億元。
高凈值人群,即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人群;超高凈值人群,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人群。
近年來高凈值人群數量的猛增,高度受益于投資性房產凈值的增長。可投資資產規模在1000萬~2000萬人群中,投資性房地產凈值占其可投資資產的比例高達70%以上。
從高凈值人群掌握的可投資資產來看,2006年,高凈值人群占總人數的0.028%,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占比為28.7%;到了2010年,高凈值人群占總人數比例為0.078%,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占比也增長到了34.5%。
從財富的地域分布來看,區域集中性日益明顯。超過2/3的高凈值人群集中在6個主要地區,即北京(18%)、廣東(16%)、上海(14%)、浙江(13%)、江蘇(7%)和福建(4%)。
從高凈值人群的職業構成來看,私營企業主的占比為71.6%,而家族繼承人的比重為1.42%。
對于有錢人來說,財富到了一定的程度,錢就成了一串沒有太多意義的數字。不過,對于銀行們來說,這些數字是最寶貴的信息。因此,從社會意義上來講,一個人究竟算不算是富人,銀行比較權威。
西方銀行業將自然人按照金融資產劃分成四個類型,以提供不同級別的服務:第一類是大眾銀行,不限制客戶資產規模;第二類是貴賓銀行,客戶資產在10萬美元以上;第三類是私人銀行,可投資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第四類是家庭辦公室,要求可投資資產在3000萬美元以上。
不過,這些數字也都是不固定的,根據不同金融機構、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段而動態調整。例如,瑞士隆奧銀行將自己的目標客戶群定位為500萬美元以上流動資金的人群,香港匯豐銀行(HSBC)的最低門檻是300萬美元。
在中國,銀行客戶也同樣被劃分成了不同財富級別,只是門檻整體比西方低。瑞士聯合銀行(UBS)對中國大陸客戶離岸賬戶的資產要求僅為50萬美元(約合318.7元人民幣)。
據一位國內中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內部人士透露,該銀行將客戶劃分為四個類型:第一類也是大眾銀行,不限制客戶資產規模;第二類是貴賓銀行,要求在該行金融資產達到50萬元以上;第三類是私人銀行,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即高凈值人群);第四類是量體裁衣定制服務,通常可投資資產要求在1億元以上(即超高凈值人群)。
高華證券CEO章星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指出,中國大部分高凈值人群為“第一代”富人,因此,私人銀行業務目前還不到最繁榮的時候。“在發達國家,客戶往往是富二代、富三代,喝紅酒選珠寶長大,沒有理財特長,需要專業人士幫他們為家產保值。而中國如今的第一代富人都有自己的生意,有錢都會放在生意上,因為回報會比財富管理大。因此,我們瞄準的是中國的未來。”
富人的錢,誰來打理?
私密的高端銀行
中世紀末的歐洲處于不斷的戰爭和宗教迫害中,對富豪和貴族而言,如何妥善存放口袋里的金幣、將財富世代延綿下去,比如何保住自己的腦袋更重要。
于是,一種私密性極強的高端銀行業務應運而生。
有一種說法是,16世紀,大量受宗教迫害的貴族從法國逃往日內瓦。但他們帶來的大量金錢無處存放,于是日內瓦一批銀行家開始為這些貴族提供私密服務,由此誕生了最早的私人銀行業務。
另一種說法是,17世紀,歐洲貴族總要外出打仗,就在家中安置了專門打理家財的親信,這些親信就逐漸演變為第一批私人銀行家。
許多傳統的私人銀行業務從那時流傳至今,包括資產托管、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稅收籌劃、遺產規劃和信托服務等。在日內瓦,私人銀行目前管理的儲蓄資產金融約占全球總數的35%。
上世紀80年代以后,私人銀行業務在美國得到新的發展。隨著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結束,“嬰兒潮”出生的美國人逐漸成為中產階層,技術創新速度加快,匯率、利率、大宗商品價格逐漸穩定下來,股票市場開始穩定上漲……良好的經濟形勢下誕生了一大批富翁。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管理自己的投資組合,更多應用到私人股權基金、風險資本、對沖基金等現代金融產品,私人銀行業務也隨之邁入新紀元。
在中國,外資比中資動手早
私人銀行真正進入中國則是近幾年的事。2006年,隨著主要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以及銀行業的開放,各金融機構都瞄準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批富人”,紛紛涉足私人銀行業務。2007年3月28日,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部在北京、上海兩地開業,成為國內首家設立私人銀行部的中資銀行;同年8月6日,招商銀行總行私人銀行中心開業;兩天后,中信銀行私人銀行部開業。
2011年7月,中國銀行與英國《歐洲貨幣》雜志發布的報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在中國有129家銀行機構提供私人銀行服務,包括五大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95家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中國郵儲銀行以及16家在華運營的外資銀行。
目前,私人銀行的客戶數量已經從最初成立時的數百位增長至萬位以上,管理資產規模也大都在千億級別。據中國銀監會統計,中國銀行業在個人財富管理領域的資產規模,已從2005年末的2000億元人民幣,猛增至2010年末的1.7萬億元人民幣。
而在中資銀行動手之前,外資銀行早已瞅準了這塊蛋糕。2005年9月26日,瑞士友邦銀行有限公司進駐上海,設立了我國首個境外私人銀行代表處;2006年1月10日,埃德蒙德洛希爾銀行在法國成立代表處;2006年3月28日,花旗銀行私人銀行部在上海正式營業,私人銀行正式“登陸”中國內地。截至2010年末,在中國取得法人資格的外資銀行中有37%在中國開展了私人銀行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