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廣州表示,決定在全國選擇部分中醫院開展“治未病”試點,初步確定在全國14家醫院開展“治未病”試點,以解決看病難貴問題。未來3~5年將建成一批“治未病中心”,并將經驗在全國推廣。
目前,亞健康人群占總人數的七成,但廣州類似“治未病”的門診還未起步,這一缺口尚待填補。
“治未病門診”剛起步
今年3月底,全國首個“治未病中心”在廣東省中醫院掛牌成立,各地也相繼開展了一些探索工作。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林嬿釗介紹,廣東省中醫院整合資源,把“治未病中心”分為三部分:“體質辨識體檢中心”“健康調養咨詢門診”及“傳統療法中心”。主要針對還沒達到疾病診斷的人、亞健康人群等,以及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患者。林嬿釗表示,目前,“治未病”工作已向社區推廣,計劃現和一兩個社區進行合作,以配和政府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廣州地區的醫院基本還沒設有專門針對亞健康人群的門診,廣東省人民醫院中醫科曾設有“亞健康門診”,但沒能正式實施;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計劃開設的“亞健康門診”則計劃在今年10月正式啟動。
病前預防花費低于病后
林嬿釗介紹,目前百姓對于“治未病”的認識還很缺乏,“剛開始到我們‘治未病中心’的人咨詢多過問診的人,都覺得沒病就沒必要找醫生。”對于這樣花錢,年輕人則認為,要想找些保養的食料或中藥方子,上網查就行了。實際上,病前的預防花費遠遠低于得病后。以糖尿病為例,發病前期的體檢、調養等,1~2周花費上10元,多的也是上百元,但如果患病后,須要終身治療,好的降糖藥每天要10多元,這還不算胰島素的注射,以及并發癥的治療等等。
另據林嬿釗介紹,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剩下70%人處在“亞健康”狀態,這些人通常沒有器官、組織、功能上的病癥等,但是自我感覺不適,有疲勞、焦慮、煩亂、無聊等感覺。而這些人往往難以在一般的醫療檢查中查出病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本土大部分醫院還是主要服務于患病人群,對于亞健康人只能盡量讓其進行體檢,如果感覺不舒服,如頭痛、睡眠差等問題就找相應的內科對癥治療,但對于檢不出原因的不適就沒辦法了。
名詞解釋 治未病
所謂“治未病”,字面理解是“治未病之人”。通俗說其思想即“預防”思想。一是指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指當疾病已發生,如何控制處理,不使它嚴重。 (李劼 吳遠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