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衛生部15日公布首批易濫用添加劑食品“黑名單”,以及可能被違法加入食品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
此次“黑名單”列出的可能被違法加入食品的非食用物質包括:吊白塊、蘇丹紅、蛋白精(三聚氰胺)、硼酸與硼砂等、罌粟殼等17種;食品加工過程中易濫用添加劑的食品則包括泡菜、腌菜、油條、月餅、水果凍、鹵制熟食等10種。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有關食品添加劑的問答
受訪專家: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 王竹天研究員
問:食品中不使用添加劑會如何?
答:如果把防腐劑取消,還有多少東西能在貨架上保存?醬油還沒拿回家就已經長霉了。蒸饅頭也要加添加劑,發酵會產生酸,然后加小蘇打去中和酸味,小蘇打也是添加劑。沒有添加劑,貨架上的餅干、方便面肯定沒有了;如果不允許添加色素,那市場上銷售的產品都是暗淡的,糖果肯定也不是現在的顏色。
必須指出的是,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都不是添加劑。食品一出事,就說是添加劑的事,不少媒體又沒有正面宣傳添加劑的作用,添加劑一直在“背黑鍋”。
問:國內添加劑評審和國外有無區別?我國食品添加劑研究的現狀如何?
答:沒有區別,大家都遵循同一個原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成立的專家委員會(JECFA),倡導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實驗。實驗方面國內外遵循的原則也是相同的。首先要驗證這個物質對人體是不是有毒。但有毒的概念很模糊,什么叫有毒?所以把毒又分為很多級。然后是看毒性的靶器官在哪里。之后就是要做長期的動物實驗,看這個物質在動物身上不產生毒性的最大劑量是多少。最后根據物質本身的結構、人和動物本身種屬的差異,給予一些安全系數,原則是將毒性降得越低越好,給出閾值(ADI),即每日每公斤體重允許攝入量。這跟藥學的毒理實驗差不多,但又有區別。藥學研究強調在治療過程中是允許有不良反應的,但食品最強調的是安全,因為我們要終身使用。
國際上做出閾值后,其他地方一般都遵循這個數據。這是花費量巨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做,發展中國家很少做得起,起碼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沒有財力物力做。當然,我們也在做一些動物實驗,但沒有發達國家做得好。當國際上有國家研究出某一種可用的添加劑時,我國主要做的是根據中國人的膳食模式,制訂出一個在我國可以使用的量,即暴露評估。我們會把一種添加劑在允許使用的食物里面所有的量累計在一起,看看你都吃進去多少,是否超過ADI值等。
我們現在做得最多的是暴露評估。并非我們不去做基礎研究,而是即便我們做了,結果也不會超過JECFA,只會是人家工作的重復。JECFA已經有了大量數據,收集了全世界的研究結果,其法典里提到的添加劑都做過實驗。
問:中國人膳食結構有自己的特點,沿用發達國家標準的做法科學嗎?
答:一種物質要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對人體有毒;二是劑量反應關系,即要有一定劑量之后才會產生這樣的作用;三是要有適當的途徑,相應的靶器官,比如,口服有毒的物質,經皮膚可能就不會有毒性。歐美人主要吃的是動物性食品,中國人較多的吃植物性食品。吃得多肯定對某些物質限制就嚴。閾值是針對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的,其獲得依據是,讓你終身食用這個東西,把所有的潛能都發揮好,發揮到最大,你也吃不到這個量,永遠都達不到這個閾值。換句話說,它是安全的。現有的科學技術只能達到這個程度。也許幾年后生物學評價技術達到更高水平,對以前的評估提出異議,我們就會不斷調整。
問:我國的添加劑使用標準相對保守嗎?
答:我國的標準的確很保守,而且通常使用的量都比國外的要低。在過氧化苯甲酰用量上,我國是60個單位,加拿大是150,美國是不限量。我們遵循的原則是,添加劑雖然說是安全的,但它只是滿足我們對食物需求的一種選擇。同時,我國還規定,在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少地使用添加劑。
問:這么多種食品添加劑,有無手段檢測其是否符合標準?
答:除了《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外,還有一個規格標準,即添加劑本身的質量標準。如防腐劑苯甲酸,本身就有用于食品的規格標準。檢測方法也有標準。但很多添加劑不需要檢測。比如淀粉,是食物成分之一,和食物混在一起,本身無毒。我們把主要力量放在“毒性較高”或者“安全性較低”的添加劑上。另外,有很多添加劑目前尚沒有檢測方法或檢測難度很大。比如香料,使用量極其微小,全世界都沒有針對香料制定檢測方法,因為它是混合物,成分太多,加的量很小,加多了反而會破壞味道,所以不需要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