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有一天,我們終將老去。難展望,那是何等“老境”?從人口結構和年齡層次分析,我們面臨的未來,不僅“未富先老”,還多半“老而空巢”,且愈演愈烈。
據統計,上海截至去年底,共有空巢老人92.21萬人,約占戶籍人口老年人總數的29.2%,其中獨居老人18.87萬。
空巢老人,怎樣度過晚年的每一天?他們有什么難處,需要什么幫助?記者近期在上海做了調查。
【起居】
一日三餐是難題 疾病之時難應對
“別叫我程老,我不算老!”程建拖著一條無力的腿,過來開門。今年,他71歲,也是他空巢獨居的第六年。“做飯一點不會,是我最大問題!”——老程靠兄妹們送菜,自己電飯煲蒸飯。弟弟妹妹輪流,一周送兩次菜。
與程建老人相比,居住在巴林居委會區域的錢雨阿姨雖已83歲,做飯還算“利索”:煤氣灶上的小鍋里,小排骨燉冬菇花菜,是一天的午、晚餐。不過,她也承認,“腦子是轉不大動了”,常常是做飯的時候,想到缺了什么東西,走到廚房門外的冰箱前,打開冰箱,卻想不起要干什么了。
疾病就醫,更是莫大的難事兒。錢阿姨念念不忘,2008年老伴患腦梗塞,她急得手足無措,是巴林居委會的干部叫來救護車,幫他們墊付了醫藥費,還帶上了御寒的被子。女兒遠在加拿大,老兩口身邊也沒有照料陪伴的人,一旦發病,勉強應對。
【難處】
生理心理易患病 空巢生命質量低
中國社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對2000多個老年家庭進行調查,對比空巢與非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他們發現,獨居組、夫妻同住組、非空巢組的生活狀況確實有明顯差異。
非空巢老人,可能覺得家務勞動或照顧第三代付出多,健康壓力大。獨居老人,會覺得無聊,以“閑坐”為主的人相對更多。獨居組老人出現“孤獨寂寞心情”的比例,也顯著高于另外兩組。
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及主觀幸福感有什么不同?去年,上海市黃浦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周榮山、潘忠德、謝斌、蔡軍等人對此進行了社會調查。一系列量表的對照顯示,空巢老人的一般健康狀況、生理、情感等評估明顯低于非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生命質量相對較低”,其報告指出:7.8%的空巢老人存在焦慮情緒,非空巢老人僅2.7%;15.6%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情緒,非空巢老人僅9.4%。這顯示空巢老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主觀幸福感明顯低于非空巢老人。
“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失去相應的社會支持和情感交流對象,常感到孤獨和寂寞,對自己的存在價值表示懷疑,容易陷入無趣、無助的狀態,這些負面情緒長期存在,易引發空巢綜合征。”有關專家指出。
此外,心理健康也容易出問題。如何幫助空巢老人解決身心問題,需要引起家庭、社會、政府的重視。
【出路】
鄰里關愛送溫馨 志愿服務正起步
“錢阿姨,儂今朝好嗎?”下午,五樓的毛阿姨來錢雨阿姨家。毛阿姨今年69歲,身子還算硬朗,她是虹口區老齡委“晚霞心苑”老年志愿服務隊的一員。結對幫扶對象就是錢阿姨。
毛阿姨老伴去世,兒子不在身邊,也獨居。“照顧應該的,我們都會老的!”毛阿姨每天來,要是哪天外出,還叮囑錢家隔壁的陳老夫婦,“幫忙聽聽錢阿姨家的動靜哦!”
據了解,上海不少區縣都開展了為老助餐服務。社區助餐點,可以為老人解決就餐問題。助浴、助醫等服務,也在不斷開展。如今,以往易被忽略的“心靈慰藉”,也開始有所探索。
社區里的低齡健康老人,和年邁體衰的老人結對,內容簡單樸實,就是“每天去看看他們”。給空巢老人一些溫馨,老年志愿者自己,也可以獲得充實感和成就感。虹口區老齡委副主任龔玲琳介紹說,該區老年志愿者結對幫扶開展得不錯。
從2007年6月起,1.36萬余名老年志愿者開始活躍在虹口各個社區。社區里老人串串門,聊聊天,關愛簡單易行,服務溫暖有效。盡可能就近招募低齡健康老人志愿者,所費資源不多,還增進了社區、鄰里和諧。
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們還推出了“鄰里相攜看世博”主題活動,向往世博的社區獨居老人,在結對助老志愿者的陪伴下,一起去觀賞了世博園。今年,“晚霞心苑”志愿者服務隊被評為上海市“志愿者服務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