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中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中文臺連線新華社駐中國香港、法國巴黎、美國紐約、肯尼亞內羅畢的記者,談談海外專家媒體對中國經濟的評價和建言。
主持人:進入今天的兩會全球對話環節。今天全球對話的主題是“未來五年中國面臨的挑戰”。面對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這一事實,很多中國有識之士提醒人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國外一些專家和媒體也紛紛對此發表看法和建議。
今天我們將對話新華社駐中國香港、法國巴黎、美國紐約、肯尼亞內羅畢的記者,請他們為我們帶來一組涉華輿情集合。
我們首先連線新華社駐巴黎記者史佳。史佳,你好。為我們介紹一下法國經濟學家如何解讀“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這個概念?
史佳:法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仍有不足之處:從人均收入來看,中國在世界范圍內仍然落后;從產業競爭力來看,中國多數企業仍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下游。中國經濟需要升級轉型來提升競爭力。
另外,法國亞洲問題專家認為,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目前與世界頂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中國目前以市場換技術的做法難以成功,因為在核心技術方面跨國企業處處設防。
主持人:謝謝史佳。法國人點出了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依托,就是自主創新。
兩天前我在一家網站的首頁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標題非常平實:“為什么我們做不出‘蘋果’”。這讓我想起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坦誠指出,自主創新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沒有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當時會場上響起一片掌聲,政府的坦誠,折射出我國創新不足的深刻問題。
我們再來連線紐約的楊蕾,請她為我們介紹一下來自美國方面有關中國經濟的評價。
楊蕾:第二大經濟體這個排名對于普通中國公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指出,盡管幾年來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都接近10%,但中國人均GDP排名仍然靠后。《紐約時報》文章稱現在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階段,人均GDP不到美日的十分之一。此外,不少分析文章稱,中國仍然面臨許多問題,比如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保健系統不發達,人口老齡化速度在加快,過去支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紅利”很快將不復存在等等。總之,要清醒地看到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主持人:美國媒體抓住了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就是人均GDP,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龐大的經濟總量并不能代表中國人已經享有富裕生活。
同為發展中國家的肯尼亞,在中國兩會期間,當地媒體也較多關注中國。我們來連線正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記者王璐。王璐,你好,為我們介紹一下當地媒體的關注點。
王璐:在中國全國兩會開幕后的第二天,肯尼亞主要媒體上就已經有了不少關注的聲音。除了對中國能夠多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欽佩之外,也有對中國目前社會經濟狀況的客觀分析。同為發展中國家的肯尼亞也意識到,中國雖然在GDP總量上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但和非洲國家一樣,中國仍然面臨人口、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壓力。
主持人:是的,人口、就業、社保壓力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但對于發展中的中國而言,這三方面的壓力更顯突出。這3塊短板,是未來中國必須逐漸補齊的。
關注完問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解決問題的辦法。請駐香港的記者劉惠迪和史佳、楊蕾給我們介紹一下香港、法國、美國媒體和專家是如何為中國經濟發展支招的。
劉惠迪:香港《大公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認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差距拉大、住房、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都在不斷擴大。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這樣的挑戰,更需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匯豐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中國中長期的主要議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原來過度依賴投資轉向擴大內需。他同時強調,世界經濟正在不斷適應后危機時代所帶來的新形勢,中國企業也應該更多地開拓新興市場。
史佳:法國專家們認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既是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切入點,也是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所在。
楊蕾:說到未來,美國專家和媒體的一個共識是中國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以及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外媒普遍注意到中國政府決心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主持人:很顯然,中國經濟發展背后仍存在深層次問題,不僅中國政府心知肚明,國外很多有識之士也看得真切。可持續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只有推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多元進步,才能催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結構。今天的全球對話,老外和我們達成了共識,就是要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牛鼻子,著力從自主創新、調整結構、提振消費等問題入手,保證中國經濟富有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