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題:匯聚起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寫在2011年兩會閉幕之際
記者李斌、熊爭艷、黃小希、華春雨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充滿活力的春天——
2011年3月3日至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在北京舉行。5000多位代表委員聚首北京,審查、審議和討論“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政府工作報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商國是,話民生,獻計出力,坦誠直言。
這是一個凝聚共識、收獲信心的春天——全國兩會上,民主、求實、奮進之風蕩漾,中華民族堅持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的信念更加堅定。
民主之風,在這個春天蕩漾;共識,在這個春天里凝聚——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面對復雜國內外形勢,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35860人,12個日日夜夜,從九千公里外的利比亞,跨越千山萬水,安然回國——
兩會伊始,駐地賓館電視屏幕上滾動播放的我國從利比亞撤離人員的畫面,吸引不少代表委員駐足。
“這次行動是中國國力的綜合體現,增強了中國人的自豪感。而中東北非動蕩也警醒我們,穩定是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上世紀70年代曾赴中東等地參加援外工程建設的蔣明麟委員說。
穩定是福,動亂是禍。一個穩定的環境,不僅是國家發展所需,也是13億人民的福祉所在——這是與會代表委員的共識,也是全社會的共識。
截至3月9日,人代會共收到560多件議案,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議案占議案總數約20%。政協大會共收到5762件提案,其中經濟建設類提案約占46%。
十多天里,從會內到會外,一個基本共識越發清晰——戰略機遇期里,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從專家學者到省市官員,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貴州在海拔上是高地,但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依然是一塊低洼地。”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代表說,“把貴州的工作搞上去,說千道萬,關鍵靠干。”
“標兵離我更遠,追兵離我更近。”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代表看到了危機和機遇,“中央給福建最大的政策就是‘先行先試’,這四個字給了我們無限的創造空間。”
新世紀前十年,歷經復雜局面的考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也是因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才為發展贏得了寶貴時機。”李君如委員這樣解讀。
代表委員們認為,下一個十年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不僅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關鍵所在。
求實之風,在這個春天蕩漾;共識,在這個春天里凝聚——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決定性基礎
未來5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五年發展規劃首次以“科學發展”為主題。
“從提交本次人代會審查的‘十二五’規劃看,我們國家在繼續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同時,會更加重視民生,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民。”會場外,資深外交官吳建民冷靜觀察。
這樣一個現象,被許多代表委員注意到——在中央政府將未來經濟增速鎖定7%時,地方兩會上各省確定的發展速度都在10%以上。
“中央想讓經濟增速慢下來,但是不少地方仍然在片面追求GDP增速。”孫振宇委員說,這種現象值得警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必由之路。
“‘十二五’期間,一是科學發展的主題,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三是以民生為重點,四是以深化改革為強大推動力。四位一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對‘十二五’發展至關重要。”陳光林委員的一番論述,擲地有聲。
“要實現綠色的經濟轉型。”兩會期間,中科院發布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把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未來經濟轉型中,是難得的機遇。
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人們對幸福和尊嚴的追求從來沒有這樣高漲。
“對國家來說,幸福首先就是要推進城鄉一體化。對農民來說,最希望得到的是與市民一樣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厲以寧委員說。
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必須更加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從“十二五”規劃到開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更多投資向民生傾斜,更多注意力投向民生問題。德國《商報》據此撰文稱,“中國政府把群眾需求擺在前列”。
3月10日,云南盈江發生5.8級地震,造成數百人傷亡,34萬多人受災。來自云南的梁曉丹委員感同身受,“我家離震中只有40多公里。政府應急行動很快,一批批救災物資已經送到災區。有政府重視,有這么多人關心,我對救援工作有信心。”
奮進之風,在這個春天蕩漾;共識,在這個春天里凝聚——藍圖繪就,路徑清晰。從這個春天出發,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勇往直前,中華民族的明天必定更加燦爛輝煌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設計了一條指引中國走向未來的“路線圖”。從這個春天出發,代表委員們堅定決心,滿懷信心。
這信心,來自五年的輝煌成就和30多年的改革實踐——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造就了今天的偉大成就。”3月10日晚,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索連生代表在反映實現中華民族千年夢想的“飛天攬月”展臺前駐足。
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十一五”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來之不易,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證明科學發展觀完全符合中國國情,堅定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這信心,來自黨和政府高超的領導力和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
小組討論會上,親身經歷改革開放前后30年的根通委員說:“我目睹了國家面貌日新月異,經濟社會取得巨大成就,深刻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繁榮發展的今天的道理。”
坦承“十一五”規劃尚未完成的目標——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個細節,引起許多代表委員的關注。楊多良委員說,從“十二五”規劃到政府工作報告,實實在在地向人民交代清楚,并提出改進措施,這讓人們對黨和政府更加充滿信心。
從這個春天出發——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將藍圖變成現實,關鍵在于落實,在于轉變干部作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群眾觀,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主題、主線都明確了,但是要防止一些地方又盲目大上項目。”李鐵林委員提醒說。
“政績考核不能只注重表面的指標,百姓的幸福不能單純靠指標說話。”劉紀遠委員說。
代表委員們認為,在“十二五”規劃落實過程中,仍然要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充分發揚人民民主,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代表委員們認為,居安思危,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充滿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戒驕戒躁,艱苦奮斗。
3月12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辭世86周年。
振興中華,是這位20世紀偉人的夢想——一個多世紀前,孫中山在《治國方略》中曾經有過許多積極思考和設想。
“這些設想,包括修建青藏鐵路、西部大開發,大部分都成為現實。”孫中山先生侄孫、全國政協委員孫必達說,“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國家。”
帶著對未來的共識,帶著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華民族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