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十二五”期間我國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和重點 新華社發???
許多觀察分析人士稱,“十二五”規劃藍圖的實現將會成為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分水嶺”,因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將使中國進入“國民共富”“全民共享”的新時代。
這是最近5天里,相關部委對代表委員民生建議的回應—— 保障性住房用地: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表示,供應計劃本月內編制完成,月底前公布;遏制房價上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表示,時刻準備出臺下一步樓市調控政策;公立醫院改革: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探索上下聯動、分級醫療、雙向轉診;解決“入園難”:財政部表示,今年中央財政投入30億元; …… 每年3月的這個時候,中國的“兩會時間”總是在萬眾矚目中開啟——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王建華 柴海亮 季明)3月14日,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以高支持率的表決,批準了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
在他們所代表的13億人中,也包括25歲的蔡偉召。蔡偉召供職于北京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像其他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一樣,也向往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也對難以企及的房價望而卻步。
而此次人大會議批準的報告和規劃,讓月收入五千多元的蔡偉召增強了信心。中國政府承諾,未來五年,逐步形成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
中國政府描繪了一幅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宏偉藍圖。不僅僅蔡偉召,各階層的人們也都可以從中找到與自己相關的愿景、前程。比如,孔子后代孔令紹覺得,將有可能實現老祖宗夢想的“仁和”;農民工出身的朱雪芹認為,自己會獲得攻讀學位的機會;私營企業家南存輝則發現了擴大他的太陽能產業的機會。
這將令那些試圖把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變局引入中國、“期盼”中國“內亂”的人們感到失望。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發生動蕩似乎沒有什么基礎。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4日在中外記者會上指出,任何把中國同西亞、北非發生政治動蕩的國家相類比都是不正確的。我們選擇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許多觀察分析人士稱,“十二五”規劃藍圖的實現將會成為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分水嶺”,因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將使中國進入“國民共富”“全民共享”的新時代。
北京主要智囊機構的分析和觀察人士說,“中國不會出現一些國家正在經歷的動蕩”,因為中國不存在類似那樣的“土壤、氣候和環境”。
的確,中國也存在比較尖銳的問題和矛盾,比如腐敗現象、貧富差距、分配不均、發展失衡、拆遷糾紛、房價高企等,也引發了一些群體性事件。
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的看法,中國當前存在的這些矛盾和問題不屬于社會板塊間、階級階層間的結構性沖突,而是呈現出具體性和分散式,屬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快速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過程中,很難避免的矛盾和問題。
他認為,這些矛盾和問題可以繼續通過“改革和發展的方式”解決,不斷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
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到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與網民交流,從提前一天發出預告消息到訪談結束,網友的提問帖子超過40萬個,手機用戶留言達11萬多條。從交流的踴躍熱烈程度上看,人們把解決民生問題的期望,寄予了政府。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人民群眾在整體進入小康社會以后,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改善需求已成為其利益訴求的最主要的方面。
“但這不是‘改朝換代’式的政治要求。”他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并具憂患意識的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全面改善民生的系列政策部署是可以加快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的。”
這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貫做法。通過實施一系列發展經濟、富裕民眾的政策,中國的貧困人口比1978年減少了兩億多人,比例下降20多個百分點。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在各自的研究報告中都認為,近30年來,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于中國。
中國人民的確從中獲得了實惠。30多年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額分別增長了50多倍和40多倍,人均住房面積增長4倍以上,還擁有了其他大量的私人財產。在《紐約時報》網站的留言板里,人們在討論:在一個80%的城市居民擁有房產、農村居民幾乎都有自己的承包土地的國家,怎么會發生動亂呢?
幾十年前,中國許多鄉村都還沒有一條公路通達,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談論出國旅游。世界主要機場、商場都新設了中文標志和引導。
李君如認為,中國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并將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全面展開進入更好的歷史發展時期。“中國的歷史經驗以及國際經驗均表明,沒有哪個國家會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發生社會動亂。”他說。
美國“皮尤全球態度”項目最新調查發現,87%的中國受訪者對國家現狀表示滿意,這使中國成為滿意度得分最高的國家。
中國的改革開放絕非僅僅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它恰恰是從政治體制改革開始的,并且,它仍在積極穩妥推進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領導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實行、領導干部終身制的廢除、集體領導體制的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落實,黨內民主、人民民主的擴大,以及簡政放權、黨政分開、政企分離等,為改革開放戰略方針的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和政治環境。
“目前,中共中央委員會已實行了差額選舉,中共最高領導層整體上任期不超過兩屆、十年。退休年齡是經過組織制度嚴格規定的。”李君如說。
今年中國宣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到2010年底,中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這是這個國家徹底告別漫長的人治歷史、堅定走向法治國家的明證。
中國還意識到,必須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并把這寫入了黨代會的報告。
其中包括鼓勵用互聯網手段來傳達民意,促進政府改進工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創造了新中國立法史上審議新紀錄的《物權法》共經歷七次審議,聽取上萬條建議。這關系到成千上萬人在改革開放中獲得的財富能否得到有效保護。
中國政府在很多事件上都贏得了廣泛支持。比如,海外華人都團結起來保護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中國在汶川地震災區的高效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使人們在比較國外一些例證后感到尤為可貴;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功表現被許多人贊譽為很不簡單;不久前中國政府從利比亞“海陸空”大規模撤離中國公民,也讓民眾深感自豪。他們既體會到了國家強大帶來的榮耀,也認為政府的確是為人民著想的。
同時,中國與全球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關系。難以想象,如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貿易國的中國發生了嚴重內亂,世界經濟將會陷于何種境地。
國際金融危機暴發后,中國經濟2009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2010年也達到了1/3,高居世界之首,延緩了世界經濟的衰退。另外,中國已吸引萬億美元外資,對外投出兩千多億美元的非金融類投資。
“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贏得了世界上廣泛的理解和支持。沒有幾個國家希望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發生嚴重的社會動亂。”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嚴書翰說。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中國已從深重災難中吸取了經驗教訓。除了近現代的屈辱和十年“文革”的動亂,這個國家的人民也從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最近的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嚴重動蕩中深刻意識到保持穩定的重要性。
無數的事實已經表明,不顧國情,強行移植西式民主,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發生社會動亂、政治動蕩的主要因素之一。
國務委員戴秉國說,中國的戰略意圖并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復雜、那么深不可測。中國的戰略意圖就是4個字:和平發展,即對內求和諧、求發展,對外求和平、求合作。
他說:“中國人窮日子過得太久了,最大的戰略意圖就是使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過得好些,希望地球上的人們日子也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過得好些,除此別無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