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電影被認為是展示國家形象的文化名片,體現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塑造國家正面形象的重要方式。中國電影誕生于1905年,迄今為止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不管是之前臨摹世界電影,還是如今努力打造獨具個性的電影模式,中國電影伴隨著國家進步而不斷進步著。
近幾年中國電影力爭重塑部分市場主體,整合資源,更新觀念,最終有了突破式、跨越式的增長。據中國廣電總局電影局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526部,產量約為世界電影總產量的10%,排名僅次于印度、美國,位列世界第三。2010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銀幕數1533塊,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101.72億元,較2009年的62.06億元增長63.9%,已躋身全球十大市場。產業化改革八年以來,全國城市票房增長11倍,年均增幅超過35%,遠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電影投資主體日益活躍、生產力深度激活的格局正在形成。
但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道路還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影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其競爭力、影響力、可持續發展潛力都處在相對落后的位置。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產量迅速增長,但是優秀作品數量不夠多;國內影院數、銀幕數沒有達到觀眾需求,電影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國內電影重視票房,忽視文化;電影市場秩序混亂,發展能力不均衡,市場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優質的導演、演員、資金聚集嚴重,電影業后勁不足;電影設備國產化水平較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夠高。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看到長期以來困惑電影市場發展的問題。
2011年,由亞太總裁協會與中國吉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世界產業領袖大會在中國電影之都——長春市隆重召開,大會主題為“新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下的國際科技與產業轉移”,大會期間,著名國際經濟學家、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鄭雄偉特別指出,如何推出具有世界眼光和大國風范的優秀作品,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建立科學良好的電影市場秩序,促進中國電影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雖然近年來我國的電影產業迅速發展,但產業規模和產業結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產業鏈條中的中間環節不夠活躍,市場分配也不盡合理。如市場環境存在著很大的地區差異,缺少專業性強的發行機構,院線、影院以及制片方還沒有找到較合理的市場分配比例方式等。因此,從宏觀角度建立科學良好的市場環境,科學的建設國內電影市場秩序是中國電影產業長足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處理影片民族元素和國際化的關系,加快影片“走出去”進程。縱觀世界電影發展,只有存在濃厚本土文化的影片才會在實踐中成為經典。每個國家有屬于自己特殊文化,都有自己的人文藝術。實踐證明,武俠功夫片是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上取得口碑和效益雙向成功的典范。對中國而言,中國電影創作者充分利用本土現實文化資源,自覺地發掘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努力運用國際語言加以電影化表達,使拍攝出來的影片既能獲得國內觀眾的認可,也能喚起世界的關注。
再次,鼓勵創新,提高中國電影的原創力。在中國電影取得階段性成就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創作方面,一些商業類型片膜拜技術主義,忽視本土文化語境和觀眾需求,在影片中重形式輕內容、重模仿輕創造,這些現象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長足發展。只有充分解放生產力,調動各行各業制作高質量電影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本國文化產業的軟實力。
最后,立足本國市場,中國電影應該大力推進全國化進程。當前,一些新型現代化的影院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甚至縣城等二級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速度還很滯后。但是,大中城市的觀眾群基本定型,市場潛力不是很大。反之,這些二級市場地方的潛在電影觀眾群卻是很巨大的,對電影的需求熱情也日漸高漲,這是未來中國電影新的開拓場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電影的未來。畢竟,滿足消費者需求才是產業發展之根本。所以,下一步如何不斷推進國內二級市場的硬件設施建設以及資本投入是需要中國電影人深入思考的。
總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電影人應該適應電影市場經濟規律,抓住機遇,克服困難,以昂揚的姿態面對挑戰,努力促進中國電影產業的科學持續發展。(闕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