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汶川地震理賠基本完成 合計賠付達16.6億 接受捐贈款物約760億 -中方已提交外大陸架信息 涉東海部分海域 我南海主權無可爭辯 -第二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在倫敦舉行 取得21項政策成果 公報全文 -龍永圖交鋒克魯格曼:中國未操縱匯率 索羅斯預言中國將取代美國 -4月全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下降1.1% 1-4月商品住宅銷售額增38.6% -央行調控或以數量型工具為主 業內稱降息可能性小 經濟逐步復蘇 -首例基金分紅案將"升級" 南方基金或惹官司 基民權益保護響警鐘 -央企境外資產過萬億 擬規范海外產權 中企人均利潤僅為美企1/6 -委內瑞拉承諾增加向中國供油 擬增七倍 國內成品油批發價達頂點 -教育部將嚴查“冒名上學案”違紀違規單位和人員 班主任被雙規
首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行政區劃與城市
中國主要城市簡介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5 月 12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2005年底,中國城市總數為661個,其中中央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74個。如果將中央直轄市和地級市按城市市轄區總人口分組,人口在400萬以上的有13個,200萬到400萬之間的有25個,100萬到200萬之間的有75個,50萬至100萬的有108個,20萬到50萬之間的有61個,20萬以下的有5個。

在城市規劃中,中國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20萬至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和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高速發展,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則在其周圍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衛星城鎮。

北京市

中央直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化、科學、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北部邊緣,西、北、東三面環山,東南部為平原。這里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短促,夏季多雨、空氣濕潤,冬季漫長寒冷,而秋季是最為宜人的季節。

早在西周時代,這里就已經建立起城市,稱“薊”。戰國時代成為燕國的國都。之后的一千多年間,薊城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一個軍事重鎮和貿易中心。到公元十世紀初,成為遼的陪都,稱燕京。公元1115年至1911年,由于金、元、明、清幾個封建王朝都以北京為國都,中國文化得以在此積淀,留下了許多歷史遺產。其中,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和明十三陵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49年北京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后,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京城市建設發展速度驚人,面貌日新月異。如今的北京,道路如織,高樓林立,既保留了古都風貌,又顯示出現代風采,已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

上海市

中央直轄市,為全國最大的城市,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部,長江入海口,地理位置極為優越。作為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海港,上海在全國國民經濟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工業有冶金、機械制造、造船、化工、電子、儀表、輕工、紡織等,商業、金融業、遠洋運輸業也很發達。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在與上海老市區一江(黃浦江)之隔的浦東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浦東新區開發和開放的總目標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區,為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奠定基礎。

天津市

中央直轄市,中國北部的主要工商業城市,距北京約120公里,是中國遠洋運輸、近海運輸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天津的傳統工業有鋼鐵、機械制造、化工、電力、紡織、建材、造紙、食品;新興工業有電子信息、造船、汽車、石油開采、石油加工、拖拉機、手表、電視機、照相機等。按照2006年8月國務院批復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在未來15年時間里,作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的天津市,將以濱海新區的發展為重點,逐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重慶市

中央直轄市,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長江上游水陸交通樞紐。重慶是一座綜合性工業城市,鋼鐵、化學、電力、汽車、機械、造船、建材、紡織、食品、醫藥等工業十分發達。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中國簡況--土地和礦產
中國簡況--動物和植物
中國簡況--氣候概況
中國簡況--河流和湖泊
中國簡況--疆域
圖片新聞:
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動在映秀舉行[組圖]
各地舉行活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組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