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前發布的國內首個“城市大學生創業指數”顯示,上海大學生創業綜合指數得分僅為60.5分,處于起步階段。其中“創業熱情”指標為61.2分,而“創業準備”的指標僅為48.2分,明顯低于其他指標。有關專家指出,這說明大學生創業存在“眼高手低”現象,顯現出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缺陷,實踐不足是阻礙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
創業教育成“第三本教育護照”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被賦予了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一項統計表明,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但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在中國高校逐步開展。
就讀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的學生王天居最近正在忙著參加清華大學創意設計大賽。雖然僅僅是一名大三學生,但作為隊長,領導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創意團隊,他并沒有感到多少壓力。他說因為無論是他自己還是團隊的成員,都認為他是一個有著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領導者。他告訴記者,他的信心來自于一年前他選修過的KAB(KnowAboutBusiness)創業教育課程。
越來越多的沒有經濟學背景的學生,像王天居一樣,能夠在學校接受到創業教育。2002年,教育部確定8所高校率先進行創業教育的試點工作。2005年,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與國際勞工組織開始在大學中開展KAB創業教育(中國)項目。
有關專家指出,“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業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目標應該具有非功利特色,其主要內容不是以崗位職業培訓為內涵,以企業家速成為目標,而是向學生解釋創業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但中國的大部分高校關注的仍然是少數人的“創業活動”,而不是多數人的“創業教育”,并且缺乏系統性與層次性,尤其在實踐環節比較薄弱。
創業教育出現實踐瓶頸
“創業教育僅僅向學生做知識性的傳授是不夠的,學生能力的養成應在實踐中逐步實現。”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助理韓威認為,實踐是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但目前,這個環節尤其薄弱。
浙江工貿學院的丁鳴奇,曾懷著創建注冊企業的愿望,組建了“致遠文化傳播工作室”。但是,他雖然做好了創業的理論和心理準備,“致遠工作室”發行的第一本大學生期刊《致遠》,還是由于他缺少經驗而停刊了。
“實踐是我國創業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最大的地方,是我國創業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說,“高校的創業教育已經更多地成為學校行為,但是,多數學校還僅僅是引入了一些課程,進行了一些零星的創業活動,實踐瓶頸還沒有被打通,這阻礙了創業教育體系的形成。”
“創業教育實踐環節成為瓶頸,只是一個現象,它折射出的是整個創業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李家華表示,整個社會環境對創業教育實踐的支持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但高校自身也存在不足。從思想意識上說,高校對創業教育重視不足。一些學校更愿意做短期內能夠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對創業教育有過多的投入。從能力上說,創業教育對高校師資水平、創新意識、拓展能力要求較高。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支持,這對高校的實力提出了挑戰。
湖南工業大學KAB創業課程教師黃建雄也向記者表示,一些創業課程的教師由于缺少實踐經歷,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常常顯得力不從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