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013年1月8日在濟南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濟南市市長 楊魯豫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緊緊圍繞“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中心任務,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實現本屆政府工作良好開局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本屆政府開局之年,是我們經受住復雜嚴峻經濟形勢考驗、開啟省會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一年。在中共濟南市委堅強領導下,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主題主線和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緊緊圍繞市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中心任務和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目標要求,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攻堅克難,爭先進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凝聚力量,強力推進,經濟發展實現穩步回升。建立統一高效的領導推進機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掛帥,共同推進發展實體經濟、建設美麗泉城、優化發展環境、創新社會管理和招商引資、重點項目規劃建設各項工作,制定了《全市重點工作推進實施方案》,先后召開了“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推進大會和重點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強化調度、督查、考核和社會監督,引領形成了縣(市)區競相發展、部門創先爭優的良好局面。經過全市上下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7.5%、8.1%、8.7%,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11.3%、16.1%、19.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3.96%、6.11%、8.07%,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速分別為12.5%、16%、13.5%,四季度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向好,均比前三季度有新的提高,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保持了同步,經濟運行呈現出“低位開局、逐季向好”的態勢。
狠抓項目、園區和招商,實體經濟和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全力突破薄弱環節,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實體經濟、優化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實施“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福瑞達低聚糖等296個全市重點項目建設。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引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調整,預計全年完成工業投資700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技改投入占7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9.55%,比年初提高1個百分點。落實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實施意見,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達到60%左右。把園區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加快高新區等10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和20個重點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促進產業和項目聚集。突出抓好五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發展,預計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5%左右,金融業增加值、信息服務業收入、旅游業總收入、社會物流總額和展會交易額分別增長20%、25%、20%、12%和14%。預計年末本外幣貸款比年初增加600億元,信息服務業收入突破千億元,社會物流總額超萬億元。出臺財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創新中小企業扶持機制,濟南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成為國家級服務平臺,建立市級以上小企業輔導基地11家,多措并舉新增“三上”企業1000家。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動力,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培育、管理,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總數達到18家,培育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0家,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和綜合性新藥研發大平臺完成驗收,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果顯著。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手段,狠抓園區招商、產業招商和項目招商,精心組織參加2012香港山東周、濟南(上海)投資說明會、第六屆“華交會”等招商活動,引進市外資金1140億元,增幅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實際到賬外資12.2億美元,增長11%。對外貿易在調整中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25.7%。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52.3%,居全省首位。推進明水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濟南海關升格為總署直屬海關,國家級綜合保稅區獲批設立,為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統籌城鄉,分類指導,促進縣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針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縣域經濟薄弱的突出問題,統籌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強化扶持政策,促進縣區加快發展。繼續落實舉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區發展和幫扶商河的各項政策,鼓勵基礎較好的章丘市、歷城區爭當跨越發展新的增長極,實施“三年突破平陰”行動計劃,推動長清加快融入中心城區發展,鼓勵支持其他縣區搶抓機遇,發揮優勢,爭先進位。預計10個縣(市)區和高新區,生產總值過400億元的5個、財政收入過30億元的3個。著力發展省會“兩型”農業,重點推進農高區、現代農業示范園、都市農業園區和特色基地建設。糧食連續十年豐收,總產達到304萬噸,肉蛋奶總產量連續五年突破100萬噸。培育生態農產品品牌,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新認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7家,新建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基地30處。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8.8萬畝,完成6座大中型水庫和126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以及95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規劃引領,有序推進,美麗泉城建設邁出新步伐。按照“泉城特色突出、規劃布局合理、建筑和諧美觀、設施配套齊全、生態環境良好、管理井然有序”的要求,全面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強化規劃引領,加快編制南部綠色發展和北部跨河發展控制性規劃,完成西客站核心區、濱河新區核心區城市設計,加快鵲山龍湖、濟西濕地公園等項目策劃。推進“一城三區”重點項目建設,老城區泉城特色標志區和商埠區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百花洲工程初具規模,武岳廟、福慧禪林等古建筑修葺完成,啟動火車站北廣場規劃建設,綠地普利中心、山東書城等17個綜合體項目進展順利。東部新區奧體金融中心、漢峪金融商務中心、唐冶、雪山片區建設加快。西部新區省會文化藝術中心“一院三館”主體封頂,場站一體化工程投入使用。濱河新區小清河整治收尾工程基本完成,徐李片區和濼口澇洼地改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等項目全面展開。北部跨河發展和南部山區河道整治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完成濟齊路等42條道路建設整治,二環西路建設進展順利。“四供兩排”設施建設繼續加強,新建續建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43項,完成17個供水低壓片區改造,新增集中供熱面積70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第三生活垃圾處理廠和餐廚廢棄物處理工程。開展迎“十藝節”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市容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啟動治理交通擁堵三年計劃,城區交通綜合整治初見成效。治理破損山體13座,完成造林21萬畝,新建綠地4950畝、綠色通道195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分別提高0.8個和1.2個百分點。節水保泉和河道整治成效明顯,群泉連續9年噴涌,大明湖及護城河水質保護工程順利實施,省控重點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基本達標,榮膺水生態文明市全國唯一試點城市。城鄉環衛一體化覆蓋率達到90%,提高了30個百分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同比改善率達到2.3%。
強化責任,穩步提升,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提升公共服務,將財政支出的57.6%用于民生和社會事業重點領域,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2012年為民辦10件實事全面完成(附件1)。出臺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政策,解決了大學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2.8萬人,新增城鎮就業22.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萬人。穩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農村低保標準和五保戶集中供養標準分別由年均1800元、3600元提高到2300元、4200元。連續8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2012年人均月增269元。推行陽光民生救助體系,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救助范圍不斷擴大。實行全民醫保,全市新農合補償上限平均提高到14.5萬元,基層公辦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全市增加教育經費9億元,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實現公辦特教全免費。投資10億元實施普通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和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擴建100所幼兒園。通過校際聯盟、名師交換和小區配建,教育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提前超額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開工建設公租房15524套、經濟適用房3416套,竣工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7519套,工程質量在住建部執法檢查中位列全國第一。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十大行動”,新建改建博物館20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415個,837個公共文化設施向市民免費開放。“十藝節”籌備工作進展順利,兒童劇《寶貝兒》被文化部列為全國優秀保留劇目。我市運動健兒獲得倫敦奧運會2金1銀、殘奧會1金的優異成績。
提速增效,優化環境,社會管理創新取得新進展。出臺《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的意見》,重新修訂《政府工作規則》。市級行政許可事項由216項精簡至173項,開通重大項目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推進行政執法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和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開展“治庸治懶治散”行動、“三服務”和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南部生態經濟區保護與發展”和“推進北跨戰略”議案,啟動規劃和項目建設。辦結人大代表建議402件、政協委員提案625件。健全反腐倡廉和科技防腐機制,構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社會管理不斷創新,12345市民服務熱線和“陽光大姐”家政服務分別被國家標準委員會認定為全國服務標準化示范單位和標準化企業。深入推進平安濟南建設,信訪工作體制不斷完善,社會治安保持穩定,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和食品藥品監管進一步加強。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取得新進展,我市在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中位列省會和副省級提名資格城市第一名。我市還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被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評為中國十佳宜商城市第三名。外事、僑務、對臺、口岸、民族宗教、社會科學、檔案史志、廣播電視、婦女兒童、慈善、紅十字、老齡、殘疾人、氣象、人防、防震減災等工作不斷加強。
經過全市上下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省會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預計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9.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57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0億元,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2100億元,增長20%;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80.8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5.2∶41∶53.8,城鎮化率達到66%。全面完成節能減排各項約束性指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2560元和11760元,增長12.7%和13%,均高于生產總值增長幅度。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4‰。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2.4%,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市委正確領導、全力推進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濟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駐濟單位,向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此時此刻,我們回顧過去的一年,更加深刻體會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省會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必須把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與濟南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才能不斷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發展始終是第一要務,是解決當前面臨一切問題的基礎,必須堅持發展不動搖,搶抓機遇,攻堅克難,才能不斷提高省會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改革創新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必須善于用創新的思維、市場的辦法來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社會面臨的難題,才能更好地推動省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提高質量效益是保證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必須努力轉方式調結構,擴大增量消費和優化投資,對外招商引資和對內改造提升并舉,才能實現穩中有進;求真務實是實現發展目標的根本途徑,必須轉變作風,提高效能,真抓實干,爭先進位,才能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省會優勢是我市加快發展的最大資源,必須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凝聚更多力量共同奮斗,才能形成推進省會建設發展的強大合力。我們對肩負的責任和壓力更加清醒,對實現“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的目標任務充滿信心。
一年來的成績令人鼓舞,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不少,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一些骨干企業生產經營比較困難,致使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進出口增長趨緩;傳統產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實體經濟支撐、增量消費拉動、城鄉統籌發展的能力相對較弱;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一些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仍需轉變提高,反腐倡廉工作還要進一步加強。對于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在今后工作中努力解決。
二、牢牢把握“兩個全面”的奮斗目標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謀劃好各項工作,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各位代表,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的征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奮斗目標,規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推進我市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率先在全省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當前,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走出困境,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仍然具有許多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總體上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擴大內需,創新驅動,加大轉方式調結構力度,穩中有進的發展環境將持續向好。從省、市看,重點區域帶動戰略逐步實施,實體經濟推動作用日益增強,消費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投資和出口在調整中仍有很強的拉動作用,特別是我市推出了一批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新舉措,為“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增添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201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兩個全面”的奮斗目標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和“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中心任務,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強化創新驅動,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進步。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濟南發展實際,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5%以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增長8%,實際到賬外資增長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1%和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目標任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推動結構調整和實體經濟發展。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提高質量效益和增加就業為重點,以存量強根基,以增量促調整,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轉到培育形成新活力、新動力、新體系、新優勢上來,打造省會經濟新的增長點。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信心。擴大文化娛樂、旅游休閑、家政服務、社會養老、醫療保健、體育健身等消費增量。加大設施投入,扎實推進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深化“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工程,抓好肉菜追溯、家政服務和養老服務等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不斷優化投資結構,促進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爭取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達到80%左右,民間投資比重穩步提高。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既要看當前,更要看長遠,上項目要上有質量、有效益、能夠增加就業的項目,絕不能上落后產能和產能過剩項目。按照“四抓”的要求搞好重大項目評估和飛地項目認定等工作,建立完善重點項目年度用地指標競爭分配機制,全面落實“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推進213個重點項目建設。抓好財稅工作,加大財源建設力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調整完善財政管理機制。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組織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做大做強工業經濟。進一步優化“一高三區”工業布局,以園區、項目、產業為重點,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省級以上開發區轉型發展,按照每個開發區規劃發展2-3個主導產業的要求,編制完善全市開發區空間和產業規劃,促進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重組。優先保障開發區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吸引優勢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區經濟總量翻一番,主要指標增幅實現“三高一進位”。健全項目協調推進機制,著力破解資金、土地、征地拆遷等難題,確保民基電力、阿膠產業園、愛之味食品等75個投資244億元的重點項目按期建成。深入推進“雙輪驅動”戰略,加快發展天岳晶體材料、華云豪克能機床等一批成長型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增長25%以上。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推動“五個一批”梯度培育工程,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爭創傳統產業競爭新優勢。加強“智慧泉城”和“兩化”融合試點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綜合信息服務能力,打造更高水平中國軟件名城。加大齊魯軟件園、濟南“創新谷”、歷下高端信息服務業基地建設,形成“一園一谷一基地”的高端產業布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國家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力爭新認定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0家,抓好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平臺、量子技術研究院等重大源頭創新平臺建設,加快云計算、高效能服務器、生物化工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利用,推動創新型經濟快速成長。提升“5150引才倍增計劃”,貫徹落實“科技11條”政策,鼓勵各類人才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尊重企業主體地位,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促進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推進服務業跨越發展。深化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服務業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增加效益。加快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做好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山東省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企業上市路演中心、金融數據中心,促進安顧壽險、魯銀投資等項目的落地,積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村鎮銀行等金融組織。支持高新區進入全國代辦試點范圍,爭取2-3家企業上市融資。做好金融監管工作,防控金融風險。推動旅游業加快發展,完善國際旅游名城創建規劃,培育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和一批著名旅游景區,加快南部山區旅游集散中心、平陰龍岡夢幻谷、章丘砂之船藝術商業廣場等重點項目建設,做好“天下第一泉”5A級景區創建和“泉水節”籌辦工作,推進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強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推進翰迪物流園二期、重汽配件物流中心、豪諾醫藥物流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廣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支持會展業更好發展,建設西城會展中心,申辦一批效益好、檔次高的國字號展會。堅決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優化供應結構,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以國家住宅產業化綜合試點城市為契機,加快新興住宅工業化發展。提升批零貿易、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居民服務等產業,培育工業設計、科技咨詢、節能環保等新型業態,規劃建設總部基地,壯大以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為主的城區服務經濟規模。各縣(市)區都要籌建培育1-3處高水平特色商業街區和在全省有影響、輻射周邊的區域專業市場,打造平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鞏固農業經濟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構建省會現代農業發展新框架,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施30萬噸糧食增產規劃,力爭連續豐產豐收,產量穩定在300萬噸左右,確保糧食安全。加快推進蔬菜、畜牧、林果、種苗花卉產業振興規劃,建設50萬畝城市保供菜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抓龍頭、拓市場、建基地、聯農戶,實現“四位一體”同步推進,新認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0家、合作社示范社100家、畜禽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20家。加強科技興農,搞好技術推廣和品牌創建,推進市農高區、6個縣級農業科技示范園、200個都市農業園區、50個特色品牌基地和20個現代農業示范鄉鎮建設。加快4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2個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縣建設,建成30萬畝高標準農田,解決2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落實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深化農村集體資產改革,加快農村現代經營服務體系建設,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深入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實現6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100元的目標。